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說破鬼神驚駭。挾藏宇宙,剖判玄光,真樂世間無賽。靈鷲峰前,寶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壽同山海。
降服豹子精,過了隱霧山,師徒四人行了十數日,眼前忽見一座城池。
唐僧道:“悟空,你看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國么?”
孫悟空道:“不是,不是!如來處雖稱極樂,卻沒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樓臺殿閣,喚做靈山大雷音寺。
就算到了天竺國,也不是如來住處,那座城想必是天竺國外郡,入城之后,打探一下,便知曉此地的情況了。”
西行路上的劫難是有規律的。
到了險山惡水,會有妖魔鬼怪為惡,到了大城之中,妖邪多在于諸國國王。
不過天竺國也算不小,這里只是一郡,有郡守,卻無國王。
最關鍵的是,這個郡城的郡守既不是貪財好利的貪官,也不是昏庸無能的昏官,而是一個頗為盡職盡責的好官。
這等郡城,本該商鋪興旺,富庶安康。
但靠近城池,迎面而來的卻是衰頹之氣,這座城看起來就像是一潭死水、一片沙漠,死氣沉沉,全無半點生機。
孫悟空心中大奇,見有官差張貼榜文,立刻過去詢問。
聽了官差的講述,孫悟空氣的三尸神暴跳,五內如湯煮。
此郡名叫“鳳仙郡”,三年不見一滴雨水,致使井中無水,泉底無津,菜蔬不生,五谷死絕。
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
一斗粟米價值十貫,一捆干柴售價五兩,十來歲的女童三升米就能領走,五六歲的男童給口吃的就能帶去。
內城之中勉強能夠維持法度,百姓靠著典當活命。
外城鄉下已經徹底失去了秩序,有力氣的聚眾打劫,沒力氣的易子而食。
易!子!而!食!
寫出來只是四個字,輕飄飄的四個字。
唯有親眼見到,才知道那是何等凄慘的場景,才知道這四個字比泰山還重。
此地已經是天竺國,距離靈山不算遠,比“比丘國”更有資格被稱為“佛祖腳下”。
佛祖腳下,本該是首善之地,卻出現易子而食的凄慘場景。
即便對西牛賀洲的種種異常,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孫悟空也覺得難以接受。
不只是孫悟空,唐僧心中也是七上八下,五味雜陳。
剛剛出了長安的時候,遇到這般凄慘的場景,唐僧會生出慈悲心,為之垂淚。
走了九萬多里路,見慣了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唐僧生出的已經遠遠不只慈悲心,還有難以言說的憤怒。
唐僧非常的憤怒。
甚至想要扔下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一步步走回大唐。
他不想去靈山大雷音寺,取那勞什子大乘佛法,三藏真經了。
佛祖愿意給就給,不愿意給就自己留著。
只期望他放棄取經之后,大雷音寺的佛爺菩薩,不要再折騰無辜的百姓了。
很難想象,禪心最最堅定的唐僧,在走了九萬多里路,只差一步就能得成正果的時候,竟然生出了“放棄”、“散伙”的心思。
但仔細想想,這才是最正常的心理反應,這才是有慈悲心的大唐圣僧。
大乘佛法是好東西么?是。
三藏真經好么?好。
但這對百姓有什么意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