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郡一難,雖然沒遇到任何妖魔,卻讓取經團隊的內心出現了極大的變動。
唐僧對大乘佛法生出質疑,甚至有了“放棄取經”的念頭。
察覺到自己放棄了,還有無數替代者,又有了“先取經,察缺陷,再求變”的想法。
孫悟空則是借機測試了一下玉帝的底線。
按理說,應該是郡守擺了貢品,對著各種神像痛哭流涕,方才會下雨。
但孫悟空完全沒按照“劇本”走,直接用大神通破了米山、面山、金鎖,言語之間更是三句話不離“大鬧天宮”,全無半點客氣。
玉帝對此沒有任何反應,一切都是默許。
要么是玉帝真的不計較這些,要么是玉帝和觀音菩薩達成了什么協議。
根據玉帝的脾氣,孫悟空覺得第二種猜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狄光磊和他說過,大劫將至,玉帝和佛祖都不敢肆意妄為。
西行之路雖然即將到達盡頭,但大劫不過是剛剛開始,有充足的時間積蓄實力。
過了鳳仙郡,西行數月,深秋季節,師徒四人終于又見到了一座城池。
唐僧指著前方,笑道:“悟空,前方又有一座城池,卻不知是何去處?”
孫悟空道:“等咱們走近了,找人問問就是了。”
走了幾十米,樹林中出現一個老者,手持竹杖,身著輕衣,足踏一對棕鞋,腰束一條扁帶。
唐僧下馬攔住老人,輕聲問道:“阿彌陀佛,敢問老丈,這里是何處?”
“這里是天竺國下郡,名為玉華縣,和尚,你是從哪兒來的?”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原來是大唐高僧,失敬,失敬,這玉華縣城主,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為玉華王。
此王甚賢,專敬僧道,重愛黎民,大師若去相見,必有禮敬。”
玉華王和唐僧師徒甚是有緣。
玉華王有三個王子,自幼學習武藝。
大王子練齊眉棍,二王子用釘耙,三王子護身兵刃卻是一根黑黝黝的降魔杖。
此三般武器,恰好和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兵刃相同。
玉華王聽聞大唐圣僧來了,大喜過望,設宴招待,三個王子恰好也在宴席之上。
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各自施展一路本事,折服三個王子,又傳了三個王子一些仙術武藝,算是留下道統。
狄光磊學的第一套拳法《阿羅漢拳》,便是來自唐僧的徒弟圓測。
若是這么算的話,這三個王子卻是和狄光磊一輩的。
學了一些仙術,三個王子氣力大漲,孫悟空三人便把兵刃留下作為模子,讓高手工匠為他們量身打造兵刃。
金箍棒、九齒釘耙、降魔寶杖都是神兵,霞光萬道,瑞彩千條,引起了豹頭山虎口洞的黃獅精的貪欲,一陣黑風把三件神兵卷走。
由于黃獅精盜寶后設的是“釘耙宴”,很多人都覺得九齒釘耙比金箍棒更強。
這是徹頭徹尾的誤解。
且不說吳承恩先后為金箍棒寫了多少贊詩,用了多少筆墨。
只說黃獅精那點微末修為,哪有識得真寶貝的眼力。
張翠山覺得謝遜和張三豐差不多,兩人就真的差不多了?這不是笑話么?
獅子精之所以看中九齒釘耙,是因為金箍棒有靈,不遇明主不顯靈光。
金箍棒在龍王手中幾千年,卻只是用于鎮壓海底水脈,全無任何威名。
孫悟空得了金箍棒,上砸靈霄寶殿,下鬧陰曹地府,威震三界,神兵才顯露出應有的鋒芒。
離開孫悟空,金箍棒神物自晦,隱去了大半神光,看起來比降魔寶杖還要普通。
九齒釘耙沒有自晦的能力,神光閃爍,瑞彩千條,最是顯眼。
獅子精見識有限,誤以為九齒釘耙是最強的武器,這才設了釘耙宴。
兵刃被奪走,孫悟空也不太在意,問明了哪里有妖怪,立刻去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