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昔年許下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一者確實是慈悲為懷,愿渡化眾鬼,二來也是懶理紅塵紛擾,明哲保身。
如今孫悟空顯露出高深修為,地藏王菩薩也不會故意招惹,任憑孫悟空帶走了寇員外的魂魄。
有了人情好辦事。
孫悟空面子足夠大,不僅把魂魄帶走,還給寇員外加了一紀(十二年)壽元,算是回報他當初的禮敬。
至于寇員外以后如何,那就和孫悟空無關了。
繼續做善事,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總歸都是善事,可以得個善果。
假若做了惡事,得了惡果,那也是他自找的。
離開銅臺府,夜宿曉行,過了六七天,眼前忽然出現一片亭臺樓閣。
沖天百尺,聳漢凌空。低頭觀落日,引手摘飛星。豁達窗軒吞宇宙,嵯峨棟宇接云屏。
真堂談道,宇宙傳經。花向春來美,松臨雨過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鳳儀翔萬感靈。
唐僧指著前方,笑道:“悟空,前方可真是個好去處。”
孫悟空打趣道:“師父,你在那假佛寺,面對那假佛像,老孫攔著也要下拜,今日到了靈山,怎的不認識了。”
唐僧聞言,立刻翻身下馬。
前行幾步,眾人到了樓閣門口,一個道人早早在此迎候。
沒錯,道人。
本世界的佛道并非撕的不可開交,反而多有合作。
道門的“人事部長”東華帝君,也能:
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靈山參佛面。
守在門前的道人乃是玉真觀的“金頂大仙”。
見到唐僧師徒,金頂大仙道:“圣僧怎的今日才來,觀音菩薩唬我。”
唐僧道:“弟子來的確實晚了一些,大仙恕罪。”
“貧道不是這個意思,當年觀音菩薩領了佛旨,去尋取經人,讓我在此等候,說是兩三年就到,不想眨眼間,已經十四年寒暑。”
回想這一路的艱辛,唐僧嘆道:“十四年寒暑,十四年啊,阿彌陀佛。”
孔圣人說,三十而立,唐僧也是在三十歲那年,立下普渡眾生的誓愿。
十四年過去,風華正茂的唐玄奘變得飽經滄桑,無論身體還是思想,都和以前全然不同。
唯一不變的,就是那顆向佛之心。
只不過當年拜的佛,是如來佛祖,現在拜的佛,卻只在心中。
金頂大仙把師徒四人迎入玉真觀,讓道童為他們安排香湯,洗去一身風塵。
這正是:
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千辛萬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盡果然登佛地,災消故得見沙門。洗塵滌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翌日清晨,唐僧披上錦斕袈裟,戴了毗盧帽,手持九環錫杖,登堂拜辭金頂大仙。
金頂大仙笑道:“昨日襤褸,今日光鮮,現今看來,圣僧真佛子也。”
雖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世人最先見到的便是皮相,倒也沒什么可鄙視的。
唐僧道:“多謝大仙款待,貧僧要告辭了。”
金頂大仙道:“圣僧且住,我送你們上靈山。”
孫悟空道:“大仙請留步,老孫認得路。”
“你認得的是云路,圣僧還未登云路,當從本路而行。”
“大仙說的是,請大仙引路。”
登上靈山,走了約有五六里,眼前忽見一道活水,滾浪飛流,八九里寬。
這處渡口名為“凌云渡”,上面只有一根獨木橋,唐僧卻是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