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瞬,他看到兩個龍首,然后是三個,四個!
他的翅膀震動,想要躲開,已然來不及,倉促之下只得兩根黃金杵交錯擋在身前。
兩根黃金杵突然間彎曲下來,秦牧那一拳的力量竟然將這兩口靈兵打得像是泥做的一般,將黃金杵轟成薄紙。
“‘我是天生霸體,普天之下,相同境界,無人能勝我’,這句話好牛逼呀。”
秦牧好奇道:“國師暫時不會動天圣教,那么道門和大雷音寺呢?”
“那要看他們怎么做了。”
延康國師認認真真道:“看看他們是否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倘若他們能夠貫徹他們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我會盡一切力量和手段除掉他們。倘若他們做不到,存活下來也是不難。”
秦牧心頭微震,問道:“國師的理念又是什么?”
延康國師搖頭,道:“我不必告訴你。不要看我說什么,看我做什么,我的理念會體現在我做的事情之中,這便是知行合一。年輕的圣教主,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秦牧還是看不透這個人。
現在的他,還無法與延康國師這個層次的人做出理念上的辯論,延康國師的眼界太高,見識太廣,城府太深,對于道法神通的理解,也達到了令人仰止的程度,他沒有達到這個層次。
他無法琢磨透延康國師的心思,也不知道將來會是敵是友。
“‘我的理念會體現在我做的事情之中,這便是知行合一’,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
徐文喃喃的道。
“知行合一?”
秦明感覺這四個字有神奇的魔力,讓自己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所謂的‘知’,應該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所謂的‘行’,應該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秦明喃喃的道。
“徐樂應該在小說中多寫一些關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內容。”
石開道。
石開繼續閱讀《牧神記》,他驚喜的發現在隨后的章節里出現了更多有關“知行合一”理念的內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立志用功,如樹使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
“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
……
讀者們在《牧神記》中讀到這些理論的時候如醍醐灌耳。
“今人做事,絕大多先立志而后行,我亦屬于那范疇,以致說多做少,最終落空。知行合一是為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