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也得五千五百多年,才能完成運土任務,這效率顯然還是太低,得把運輸效率再提升五十倍才行!”
提升五十倍?
張南感到咋舌。
每天運送上千萬億噸的土壤,這已經極其的夸張了,沒想到這還不夠,得再增加五十倍,怎么弄?
“電磁彈射。”
專家蘇和生繼續道:“建造一百座巨無霸般的真空管道彈射裝置,以每秒六個的速度,往晶壁破洞位置,每天發射5184萬個的巨型貨箱,而太陽系宇宙這邊,則安排大批飛船,幫助調整巨型貨箱的飛行速度和方向,讓它們朝藍星殘核而去……如此只要一百多年的時間,第一步的任務就能完成。”
“第二步,就是制造大氣層和海洋,大氣層空氣的話,也可以從新夏大陸那邊,抽取、壓縮、運送,只要運送6000萬億噸即可,只是一天不到的運送量而已,至于水的話,我們可以把木星的衛星木衛4,用超過百萬艘的重載飛船,拖帶著一張巨網,兜住木衛4,再拖拽到藍星附近,最后把木衛4上的水資源,全部抽到藍星,構成一片新的海洋。”
“水分被抽干后,木衛4剩下的殘骸,依然有月星般大小,故而可以留在環繞藍星的軌道上,變成一顆新的衛星,代替原來月星的地位,可以將其稱之為‘新月星’。”
“做完前面兩步,第三步最后一步,就是慢慢恢復藍星的自然環境,讓地表長出各類植物,讓大地與海洋充滿生命,讓藍星家園,又可以承載數以百億計的人口,允許人類文明在上面進行繁衍。”
“而那時的藍星,表面總面積約六億平方公里,陸地占1/3,海洋占2/3,環境十分舒適,處處美如畫卷,污染基本為零,將重建到最為完美的狀態。”
“三百年的時間雖長,但絕對值得我們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努力,去完成這件事情。”
聽蘇和生說完。
張南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三百年,這是不是有點太長了?
能不能縮短到三十年左右。
還有,從玄夢大陸(新夏大陸)那邊運送土壤,是不是太遠太麻煩了,其實在藍星的殘核周圍,還有大批的隕石和衛星,專家統計,總質量大約在10萬億億噸左右。
火星的質量,大概為6萬億億噸。
再加上木星的多顆衛星。
為什么不用一張張的高強力巨網,把這些隕石、衛星,一個個的“套”起來,再往藍星殘核這邊一拽,然后發生碰撞、融合,結合到一起,不就輕輕松松,得到一個完整版的藍星了么?
總質量絕對能湊夠了。
空氣從玄夢大陸那邊運一點。
水資源足夠用。
最快的話,大概十年時間,就能完成第一步了吧?
最難的第一步完成了,后面的兩步,不就很快就能搞定?
按張南他的這個方案,三十年內,完全有可能完成藍星的重建。
“國柱,你這個方案,我也早想到過了,這么干不行的。”
蘇和生搖頭道:“太陽系中的隕石、衛星,都含有大量的重元素,平均密度較高,將這些物質匯聚到一起,會導致地殼溫度升高、壓力增大,從而遍地巖漿,需要幾百萬、上千萬年的時間,才能逐漸的冷卻下來。”
“唯一的辦法,就是大量使用密度低于3克每立方厘米的輕質土壤,才能避免地殼內部溫度過高、壓力過大,還得具有良好的散熱、降溫能力,不含有放射性重元素,金屬含量降低,才能很好的避免地熱效應產生……所以最好的填充材料,就是無盡荒原上的土壤,其他物質都不行。”
用太陽系內的隕石、衛星材料,即便有辦法實現降溫,改造后的藍星,其表面的核輻射強度,也將高到生命難以承受的程度,會成為一顆不適合生存的有毒星球。
要實現“潔凈星球”的話,只能從玄夢大陸那邊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