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殊不知,李承乾的苦卻比任何人都要多,都要重。
曾幾何時,李承乾一直是十分努力,不管是在學業還是在品德上,都讓大家十分滿意。就連挑剔的朝臣們,也對李承乾贊譽頗多,認為李承乾將來一定會是一位明君。
但是李世民越來越嚴苛的教育,讓李承乾不堪負重,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等,都被李世民一股腦的弄到了太子府,做了李承乾的老師。這些名字,每一個都代表了一段傳奇,都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
但問題是,這些人同時也都是那種十分強硬的諫臣。比如魏征,在朝堂上向李世民進諫的時候,連李世民都能氣到想要砍他的頭。
一個魏征,便已經是如此。一堆魏征這樣的人,同時盯著李承乾,李承乾的日子,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些大臣們,幾乎時刻盯著李承乾,完全照著書里作為‘古之圣賢’的標準,來要求李承乾。問題是,書里的圣賢,那都是后人美化過的,現實當中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完美的人!
以一個完美的標準,來要求李承乾。一天兩天或許還可以,但時間長了,就算是真正的圣人,也受不了這種生活啊?
于是,在這種壓力之下,李承乾的性格,開始逐漸扭曲變態。
修房子,不行!親近宦官,不行!李承乾所有的行為,只要不合這些大儒的心意,這些大儒就會拼命去進諫,而且動不動就以死明志,來個死諫。在這種高壓生活下,李承乾越發苦惱,身邊也沒人可以訴說這種苦悶。
為什么李承乾會寵信一個樂童...寵信稱心,只是因為稱心會和李承乾說說心里話,誰知道,這事被幾個大儒知道以后,幾位大儒紛紛上書進諫,最后搞得李世民直接下令,砍了這個宦官。
后來李承乾太子府內,為其私設牌位,日夜祭奠。
為什么李承乾這么做,并不是李承乾真的多愛稱心,要是真的這么愛,就不會任由稱心被殺,其實李承乾祭奠的這些行為的出現,完全標志著李承乾已經開始逐漸出現了叛逆的心理。
在這種生活當中,李承乾也開始思考,自己為何會活得這么難?最后,李承乾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了自己最尊敬的父親,李世民!
李承乾發現,正是因為李世民對他的要求過高,所以才會導致他的生活,如此的可悲。
除了這些,還有自己弟弟李泰的原因。
李泰也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而且年紀大了之后,對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也產生了覬覦之心。而對于李泰,李世民又從來不吝嗇贊美之情,這些更是讓李承乾感到了威脅。
親的嚴苛要求,以及對弟弟的喜愛,再加上弟弟的步步緊逼,這些都讓李承乾的危機感越來越強,時刻擔心自己可能會丟掉太子之位,甚至會丟掉性命。
所以造反根本就不是什么叛逆,在李承乾的心中,自己的行為,僅僅只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已,因為自己不想死,所以李承乾知道,他做的都是正確的,不需要有一點的愧疚。
“你來了...。”將酒杯放下。
陰弘智帶著笑容走了進來:“太子殿下...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