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是一個挺復雜的活兒,可不像游戲那樣鼠標一圈就走了,會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派遣塘騎...這個塘騎可以理解為偵察兵+通信兵,干的就是在行軍過程中探查敵情、匯報信息的任務。
早上,軍營內吹響第一聲喇叭,各部就要收拾物品軍裝,然后聽號令做飯進食。
清點干糧輜重,辦完之后并不出發,而是先是派塘騎出去偵查。塘騎以塘為編制,每塘五人,這五個人在偵查時要注意彼此相望,不能脫離各自視線。
每人都裝備信炮,以便遭遇突發事件時給大軍報警。
而大軍在行軍時不管兵分幾路,每一路都要設置塘騎。每路二十四塘騎兵,這些塘騎每人之間相距一里,散布范圍最大可達二十余里。
可以說,塘騎就是軍隊的眼睛和耳朵。
李佑的塘騎每人裝備腰刀一把、弓箭一副,作為通信兵還有一面最重要的旗幟。說是旗幟其實就是旗槍了,槍長三米,槍頭下置一面三十厘米寬的小旗幟。
塘騎如果發現敵人隊伍,就左右急搖旗幟,后邊的塘騎看到后,即層層傳遞信息至主將處。
如果敵人距離還很遠,不是突發遭遇這種情況,那么只需要慢慢點動旗幟。要是敵人大部隊氣勢洶洶,那么就要畫圓圈搖動旗幟。
如果是地勢問題,比如說無路可走、有水狹窄等情況,就不必搖旗,層層口傳就行了。
為了避免敵人對塘騎進行驅逐,信息中斷,軍法規定塘騎不能全部退回,而是根據敵人驅逐力度撤退。
比如說敵人驅逐隊伍靠近,最前一名塘騎就退到一里后另一名塘騎處,敵人還來,就這樣依次退回,敵人驅逐隊伍退走,那么塘騎各回原位,就這樣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各塘依次進行。
李佑還根據現代的規則,制定了旗幟的顏色,比如說遭遇敵人則搖紅旗、發現敵人搖黃旗、敵人眾多搖青旗、人少搖白旗、地形問題搖黑旗,各有各的用處不能混淆。
這樣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情報的準確性,還有就是李佑規定,塘騎獲得情報只對主將傳遞,要是有塘騎回營匯報探查信息,不管是要緊還是不要緊的事情,都不許沿途官兵攔截盤問,只需要直接前往中軍報告主將,之后主將再召集各部軍官探討。
如果有人敢在中途攔截塘騎盤問情報,即以軍法處理。
這就是李佑的嚴謹之處,也是兵法精髓所在,情報是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絕對不能向外泄露,不過,這里是平原,所以可以用塘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