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嶺南之后,塘騎的作用就不會那么大了,嶺南大家也知道,山川險峻、水道縱橫,無地不可伏、無地不可截。
所以李佑決定,如歸連等到了嶺南之后,就會與塘騎合并,但凡遇到山地險峻、騎兵上不去的地方,就由如歸連的士兵拿著五方五色旗上山探查,所有山谷、密林之處都不能錯過。
這就是李佑的層層推進,因為第一次平叛,李佑不敢有一點的馬虎,好在李佑的身邊身邊還有薛仁貴,蘇定方兩人,他們兩人都是帥將,一些基本的東西,李佑也不需要太操心。
就像大軍的行軍順序,薛仁貴自己制定了一個詳細且合理的行軍隊形,前頭部隊是各部騎兵,因為騎兵速度快,出營后迅速前進到距離營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擺好隊列后開始警戒。
隨后,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遠近依次出營,在距離營地二十步距離四面列陣警戒。
最后是輜重隊出營。全部出營后,順序又發生了變化,步兵收陣越過騎兵走在最前面,然后騎兵護衛帶領輜重隊,與步兵保持兩里的距離行軍。要是大雪天,那就騎兵在前踏雪開道,步兵在后跟隨。
管理李佑后勤的是六哥梅綺,這位梅綺曾經管理過十萬大軍的后勤軍需,除了輜重糧草...他還給每位士兵,注意是每一位的士兵,都準備了炒黃米二升,一升碾為碎末、一升另包;還有一升五合面粉,其中五合做成香油蒸餅,五合做炒面用燒酒浸曬,五合做炒面用鹽醋浸曬,各自包好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這可不是一般的軍隊或者一般的軍需官可以弄出來了,因為太費錢了,但是錢花了保命的機會就增加了,有了這些糧食,這樣即使有士兵他掉隊了,都可以生存很長的時間。
如果遇到遇到大河阻擋,并且水深無船,李佑還征調了一群水軍,水軍攜帶軍中粗大繩索游到對岸,然后兩岸把繩索立起固定。
跟著后士兵們砍伐竹木,制作成木筏擺放在繩索上做成吊橋。如果附近沒有樹林,那么就用長槍作為臨時材料,捆起來放在繩索上,然后在上邊鋪設衣甲作為路面應急。
為了避免被半渡而擊或者敵人設伏,吊橋造好后不會全部過河,而是先派選鋒精銳部隊過河,然后擺好陣型警戒保護后邊渡河的部隊,然后每過一隊,就占領有利地形擺一隊陣勢,依次過河。
嘿嘿...任何的細節,任何的應對方式,李佑在事前已經和薛仁貴還有蘇定方給探討的一清二楚,為了這次的嶺南平叛,李佑可以說是做了最完全的準備。
在行軍途中,要是有事需要暫停三五天或一段時間,除了安營扎寨布置工事之外,還要在營寨外一二里距離內修建烽墩,作為明哨預警。
看到有敵軍來攻寨,按照人數點燃烽火,一般十人點小炬火、一百至二百人點大炬火、三百至四百人點兩個炬火、五百至一千人點三個炬火并照此增加。
如果敵人來攻寨時,遇上大風沙天氣,能見度低,那么李佑就會三令五申不得各部出寨應戰,主要是避免出營后各部被風沙阻礙無法配合,被敵人用騎兵挨個擊破。
面面俱到,無孔不入。
“啊...!”李佑坐在馬車中伸了一個懶腰,現在已經出了長安城快一天了,軍隊現在由薛仁貴作為先鋒開山辟路,蘇定方作為后勤,穩定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