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點評了劉世帶去的古玩,之后,又有一面銅鏡擺到了臺上。
物主介紹說:“我今天帶來的是一面唐代的同心銘文鏡!”
孔益上前看了片刻,笑著說:“這面銅鏡很有意思,還是像剛才那樣,大家陸續來鑒賞吧。”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由于其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
在上古之時,鏡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后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于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鑒了。
秦漢以后,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
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開始大興于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戰國、兩漢、唐代三個歷史時期,是我國古代銅鏡制作高峰期,在市場上,這三個時期的銅鏡也經常拍出高價。
輪到方昊和劉世兩人上臺,只見這面銅鏡呈菱花形,圓鈕,鈕側各一對共銜同心綬帶的展翅鴻雁,對稱又呼應,饒有情趣。
婚禮用雁,自古有之。唐代婚嫁禮儀:“納采”是男方送彩禮去女方家里求婚,此事由媒人出面。禮用雁,雁是候鳥,候陽而動,秋去春來,行為有序,暗喻婦女一切行動要以男子為中心,期以正道事君,當然,以現在來看,這樣的含義無疑是封建的。
當然,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此類紋飾又代表了與配偶終身廝守的寓意。
一會兒,倆人退了回去,劉世輕聲問道:“你覺得這面銅鏡怎么樣?”
方昊注意到劉世的神色,笑著說:“看你的意思,對這面銅鏡有想法?”
劉世嘿嘿一笑:“這不再過一個月就是羅茜的生日了嘛,我準備把送她一件有意義的禮物。”
方昊笑道:“那你可真舍得,你知道如果是真品,需要多少錢嗎?”
“多少?別告訴我要上百萬啊!”以劉世的看法,這面銅鏡撐死了也就中六位數而已。
方昊說:“至少三百萬以上!”
“不是吧,怎么會這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