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等兩人回答,他又自顧自地說道:“誠然,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但也正因為條件好了,工作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現在許多工藝大師都是開工作室的,一大幢房子,養著好多人,就像我這樣。”
說到這里,他自嘲一笑:“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件事情,以前的木匠師傅就只有一套工具,放在一個挎包里,就是全部家當了。還有,以前的工匠都有一種意識,就是渴望得到認可,而另一方面,以前的主人家講究完美,現在雖然也有,但以前要更甚。
這樣就導致,以前的工匠必須擁有更好的工藝和技術,才能吃飽飯,為了賺更多的錢,他也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手藝。現在,我們講究的是多干活多賺錢,不講究好壞,能拿得出來就行,好的差的都可以賣到錢,有點像書畫行里畫行畫的。這種環境,對技術能有多大的提升?”
方昊和朱俊達到是贊同這番話。
潘周明接著說:“我們現在去買工藝品,當然也是要買最好的,要選大師的作品。但不是我要否定那些大師,現在那些大師真正拿得出手的東西是很少的。就以一些大師開的工作室而言,許多作品其實并不是他自己一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的。
他就是塊牌子,就是出創意,看看構圖就算把關了,至于說最終成品能不能達到設計要求,他其實沒辦法,最后也就看他手下工匠的實力了。但以前可不一樣,比如以前做一只筆筒,從構思到作品,體現的都是木雕師傅一個人的想法。
這一點,其實也是我深惡痛絕的地方,像我,雖然開了這家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把工作室當成品牌經營,如果有自己落款的作品,我可以保證,是我自己新手制作的,工作室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是分開的,我覺得這是對消費者負責。”
朱俊達說:“潘老,我說幾句,我覺得吧,任何事物,需要和當時的環境一起分析。比如以前,哪怕技術很高,因為生活水平,這些工匠還要苦苦掙扎糊口,因此也渴望更高的手藝,從而能夠做到哪怕沒有機械的幫忙,也能夠把手藝做好。
放到現在,環境發生了變化,還要像以前那樣,肯定是不現實的。想要提高木雕的知名度、提升技術實力,我覺得還是要培養人們對木雕的愛好,不是說,愛好是前進的動力嘛。同時或許可以從榮譽入手,組織高水平的比賽,讓榮譽來激發活力和動力。
這種比賽現在當然也有,但我覺得宣傳的不夠,如果不是傳業人士或是愛好者,國內都沒有幾個人知道。
愛好是內在,榮譽是外在,兩者結合,我相信肯定能夠讓木雕技藝重新煥發新春。”
“好!”潘周明高興地鼓起掌來:“其實,我這人就是愛抱怨,從來沒有想過,用什么辦法改變現在這樣的情況,你說的內外兩個方面,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我琢磨一下,看看怎么實施比較好,將來可能還要麻煩到你們。”
方昊和朱俊達都表示義不容辭。
提到宣傳,方昊想起了一件事:“潘老,您的工作室在各個視頻網站上也有帳號吧?”
潘周明說:“有,不過反響不好,現在不怎么更新了。”
“能讓我看一下嗎?”
“當然,我還想請你幫忙把把脈,說不定還能夠搶救回來。”
方昊在手機上找到了潘周明工作室的賬號,看了上面發布的幾個視頻,最后成品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但過程卻太過乏味,簡單來說,就是故事沒有講好,讓觀眾沒有看下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