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己道一直認為,與其聘請方昊,還不如聘請他的師傅。
當然,他心里雖然有意見,但方昊是孔益邀請的,再加上方昊又沒有出錯,他不可能發表什么意見,只等著方昊什么時候出錯,他再適時說幾句。
他覺得自己并不是對方昊有意見,單純只是不想讓混子進入公司擔任要職。
然而,方昊沒有出錯不說,面對這一幅佚名畫作,居然第一時間就給出了正確的回答,讓他都忍不住在想,方昊不會是蒙的吧?
相比之下,諸應守自從在邢恕舉辦的沙龍,認識方昊時,一直都覺得這小伙子很厲害,說話有條理,一直有的放矢。
因此,對于方昊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并不感到驚訝。
他現在很想知道方昊這么判斷的依據:“你能否說說,這么判斷的依據呢?”
“那我說幾句,有什么錯誤之處,還請各位指正。”
方昊指著畫卷上貨郎的擔子:“大家請看,貨郎擔子上高掛的幾頂皮帽,這種帽子,特別是中間一頂四角形帽,在今天的蒙族人中尚能見到。另有幾件酒具及佇立扁擔前端,爪喙尖利的黑色獵鷹,都在透露出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習慣的某些信息。
因此,圖中畫法雖承襲于宋人,但一擔日用百貨卻在無意間透露了它的創作年代。這是一個蒙、漢人生活已相對融洽的時期,所以我判斷創作年代應該是元代晚期。”
“分析的不錯。”諸應守為方昊一下抓住重點而鼓掌:“那你認為作者有可能是誰?”
方昊說:“這個不好判斷,但從用筆風格來看,很可能學自劉貫道。”
劉貫道為元代早期畫家,工釋道人物、歷史畫、風俗畫、山水、花鳥,系全能畫家。人物宗晉、唐,形態生動逼真,山水宗郭熙;花鳥走獸集諸家之長。
諸應守微微正色,點頭道:“你繼續說。”
方昊繼續分析道:“畫卷上的人物形態生動逼真,展卷恍然置身于人物對話之中,手勢、眉睫、鼻孔皆有動態,可謂神筆。
畫面中馬的造型更是形神兼備,尤為生動。其用筆流暢,巧妙運用提按、輕重、轉折、回旋的手法,細致生動地表現出馬匹的肌肉骨骼和光澤質感,形象地勾勒出馬匹的神情、豎耳、瞪眼、毛鬃馬尾飛揚、掀動鼻孔、咴咴嘶鳴的神態。
人物和馬的繪畫技巧,都有劉貫道的創作風格,但景物之描寫,又不同于劉貫道,其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應該學自宋代李成。而這種景致的蕭瑟之感,又與元代晚期的農明起義,社會混亂相印,這也是我認為這幅畫的創作時期是元代晚期的另一個理由。”
“好!分析的非常出色!”諸應守笑著大聲鼓掌,方昊的表現,確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
劉己道看著方昊的目光有些復雜,當初他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理解的不深刻不說,甚至于有些看法還是錯的。和方昊的表現一比,差距未免實在太明顯。
想到自己之前對方昊的偏見,他就不禁暗暗臉紅,之前他還質疑孔益的眼光,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有些可笑。
不提劉己道對方昊的印象大為改觀,大家又探討了一會,但最終還是沒有確定作者是誰,只能以佚名作者的名義上拍了。
佚名畫在書畫市場上很常見。
所謂“佚名繪畫”,是指畫面未署名款,且又無法確認作者真實姓名的繪畫。
之所以佚名,原因相當復雜。
元代以前宮廷畫家的作品多不署名;文人畫家中身世有著特別境遇者,亦往往不留名款;至于民間畫師之作,不留名款似成慣例。此外,在作品的流傳過程中,還有人為或無意造成的各種原因,致使作者的姓名從畫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