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畫作中,有一部分水準很高,畫得有聲有色,特點鮮明,也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如10年拍賣的宋代佚名作品《漢宮秋圖》,成交價就高達1.68個億。
這幅畫當然達不上這種高度,但上拍的成交價一千萬還是有可能的。
這幅佚名畫作之后,鑒定繼續進行,到最后,包括之前方昊沒有見過的幾幅作品,都沒有問題。
150幅書畫作品,哪怕之前都鑒定過,再來一遍,花費的時間也不少,大家也都覺得有些累,特別是諸應守,到底年紀大了,寫下自己的意見后,就跟孔益告辭,孔益也派人把諸應守送回家。
孔益邀請方昊留下來吃了晚飯再走,本來方昊想要回去研究木雕工藝,打算婉拒,但孔益又偷偷告訴他,瓷器方面發現了一件鈞窯瓷有疑點,想讓他也看一看,只是現在人多嘴雜,所以想等晚飯后再來鑒定。
既然如此,方昊也只能留下來,又跟尚小萱說了一聲,尚小萱告訴方昊忙自己的事就行,她自己打車回去就行了。
發現瓷器有問題的,是嘉益鑒定瓷器的專家顧楠,他在鑒定一件明宣德祭紅釉盤時,發現其它方面都沒有問題,唯獨手感好像重了一些。
這件瓷器是他征集的,在他手中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對各處細節可以說了如指掌,所以才能感覺到重量有問題。
但令他詫異萬分的是,除了重量不對之外,其它地方和之前那件一模一樣,好像是一個骨子里刻出來的。
但因為有了重量的詫異,他現在又怎么看都覺得不對勁,但令狐滿都沒有發現問題,讓他不敢輕舉妄動,便找了個機會,偷偷告訴了孔益。
孔益不認為顧楠會看錯,但能夠逃過令狐滿的眼睛,也能說明,作偽者水平之高。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如果瞞不過專家的眼睛,花大價錢制作一件仿品,又有什么意義。
吃完晚飯,為了保密起見,知道這件事情的,只有孔益、顧楠、方昊和令狐滿,他們不想讓人察覺,一個個地返回嘉益,孔益還交待保安,不要跟任何人提起,他們來過的事情。
這里的保安,都是孔氏名下安保公司的派來的,一般不會出問題,但如果瓷器確實有問題,孔益就會決定仔細調查公司里的每一個人。
等孔益把瓷器從保險庫中取出,一件明艷動人的祭紅釉盤出現在了方昊的面前。
高溫銅紅釉自元代景德鎮御窯廠創燒,但因燒造難度極大,歷經工匠多番改良色釉、調整燒制條件及窯溫,直至永宣時期,銅紅釉美器方才始成。
宣德時期,紅釉瓷器得到進一步發展,釉都比永樂紅釉略厚,紅中稍帶黚黑,紅而不鮮,更顯得靜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閃耀出如紅寶石一樣的光澤,耀眼奪目,所以又稱為“寶石紅”。
明宣德年燒制的祭紅釉瓷器為紅釉瓷中之絕品,在瓷器美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宣德后,紅釉很少燒制,此項技術逐漸失傳。
說起蔡紅釉的燒制成功,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
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官就每日督促、鞭打窯工,威脅說,再燒不出來要殺人。
其中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得知她的父親因燒制不利,被抓入了大牢即將處死,除非能夠燒出合格的祭器才能活命。悲憤的她,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
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跳入的那座窯爐時,驚訝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祭器居然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于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其實,在古代,一些特別珍貴的寶物,都會伴有悲情故事,它們往往被賦以控訴統治階級殘暴,以及百姓生存不易的意義,或是引起人們對寶物的愛護等等。
言歸正傳,方昊并沒有見過這件瓷器,因此先拿到手中仔細觀察。
這件祭紅釉盤敞口弧腹,圈足,通體罩施寶石紅釉,色澤嬌紅欲滴。口沿因高溫熔融使銅紅釉向下流動而露出白色的胎骨,俗稱“燈草邊”。
圈足內施白釉,暗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據研究,此類宣德寶石紅釉盤分刻款及青花款兩種,而刻款者或稍早于青花款者,且更為珍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