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種地、放牧、挖煤、采礦都算行星開發,隨著科技發展,石油、天然氣、各種金屬非金屬原料開采、地幔熱能利用等等一切也是行星開發。
到了星際殖民時代,人類可以開著飛船到小行星帶、氣態云團里采集更多資源,但針對的都是無法從行星上獲得的稀有資源,大部分基礎資源依舊要從行星上獲得。
洪濤從來到這個世界那一刻起就跟著努埃爾在探索飛船和空間站里生活,即便去過努埃爾在行星表面的家,也是從軌道站直達地下城,根本了解不到行星開發的情況。
那時候他一直以為新伊甸人平時都在太空里飛來飛去,根本意識不到行星開發的重要性,直到遇到克萊爾之后,才從她那里聽到了些許實情。
大部分新伊甸人也是生活在行星表面,從事著種植、采集、熔煉、制造之類的工作。除了養殖廠、制造廠、熔煉廠、采礦廠比地球時代更適合惡劣的自然環境之外,本質上和地球人也沒啥區別。
也不是沒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可供選擇的行星太多了。每個星系少則幾顆、多達幾十顆,上千個星系里有幾千顆大大小小的行星。只要想找,幾乎就沒有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的,哪怕是氣態行星、冰體行星,照樣可以采集到人類需要的資源。
但這么一來就出現個大問題,雖然新伊甸人的科技已經比地球人先進了好多倍,有些行星依舊無法長期居住工作。可越是不適合人類生活的行星,資源方面往往越富有。眼看著有拿不到,肯定不符合人類的本性,于是行星開發設備就應運而生了。
這是一種類似無人機的智能設備,只是個頭有點大,功能完全體和小型空間站差不多,簡化版的也比一艘太空戰列艦壯。
它是由主控模塊、采集模塊、粗煉模塊、精煉模塊、能源模塊、通訊模塊、發射模塊、存儲模塊、防御模塊之類的功能模塊組成,使用者可以根據行星表面的不同情況自由搭配,既可以從采集到精煉樣樣全能,又可以小本經營靈活機動。
洪濤第一次見到這種設備還是在吉它貿易空間站,咨詢過克萊爾和桑格爾之后,立刻就覺得這是一種很適合自己的工作。
首先它不像飛船一樣非得學這學那才能操控,設備都是自動的,哪怕沒注入過基礎記憶模板的人也能使用。有故障聯系廠家,人家都不帶修的,哪兒壞了就換哪兒,終身質保!
其次它是全自動的,只需根據設備檢測到的資源地點和含量做些簡單的設定,主控模塊就會派出智能機器人進行采集。
采集回來的原料經過粗煉、精煉,最終成品被送上磁力軌道直接發射到行星軌道的指定標點,再由工業艦回收,運到貿易空間站出售。
最后它的產品價格波動很小,銷路也一直不錯,越是基礎原材料需求量就越大。別看一說空間站、宇宙飛船就得提什么類銀超合金、光彩合金、凝膠復合物、纖維復合物。那些新材料并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從基礎原料慢慢發展而來,其中添加的稀有礦物占比不高,更多的還是普通金屬和非金屬。
所以說只要新伊甸人還在不斷探索新星系、建造空間站、空間工廠、宇宙飛船,行星資源就永遠不會過時,還會隨著開發速度越來越重要。
說白了吧,就是不愁賣。這玩意最符合洪濤的性格,采集不用管、銷售不愁賣,哪怕利潤不太高,但勝在安穩,細水長流嘛。
本來這條生路是洪濤留給自己的,但俗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原來的自己用新伊甸人標準衡量那就是胸無點墨、才疏學淺、酒囊飯袋的代名詞,別看懂點上古語言啥的,離開克萊爾怕是一個月都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