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現在動手,那么幾個月內必定有結果。
陸峰心里很清楚,泰國之后就是香江的,原本的1998年估計他們等不了,明年七月之后就是圖窮匕見的時候。
一夜無話,次日一早繼續工作,陸峰開始著手內部人員,他已經不在乎企業發展,而是要把能帶走的盡量帶走。
金融報紙上也刊登了泰銖被做空的事情,警惕金融危機,并且第二天泰銖就是收復了二十五泰銖的錨定匯率,耗費了十多億美金的外匯儲備。
三天后陸峰出發去天津視察芯片工廠,臨走的時候,陸峰安排魏艷丹、朱立東、杜國楹等高管前往香江進行任職,擔任颶風資本副總裁。
同時與聯合資本簽訂相關的股權交換協議,颶風資本以百分之二十的股權,置換聯合資本百分之四點五的股權,外加協議內的條件,五年內聯合資本需要給颶風資本引入資金不低于五十億港幣。
每引入十億港幣,解鎖百分之四的股權行使權,對于股權陸峰做了相當多的限制。
同時在協議內加入了上市對賭協議,五年內,颶風資本要實現正向盈利,并且為董事會成員進行分紅,聯合資本則是協助颶風資本進行上市。
颶風資本做到五年內正向盈利,颶風資本沒做到協助上市,則收回百分之二十的股權,如果雙方都做到了,那就是一次雙贏。
這個版本是聯合資本董事會討論了多次的結果,他們認為颶風資本的資產是消耗類資產,五年內不可能盈利。
只要颶風無法盈利,他們就可以進行內部價收購,至于五十個億的融資,對他們來說問題不大。
協議內的百分之二十股權,再加上融資后占個百分之二十,哪怕是颶風盈利了,讓它上市,上市后再收購百分之十一的股權,就能徹底吃掉佳峰了。
協議內的風險陸峰都知道,只是研發公司剝離后,真的很難存活,研發企業必須依托于暴利行業,沒有哪家研發企業是單獨的。
這玩意就是個吞金獸,哪怕是陸峰不愿意再面對內部奪權問題,也不得不去這么做。
陸峰去了天津,當地市政高規格接待,聊了很多關于產業園的問題,后續配套企業,國家補貼,地方補貼,人才配套等。
陸峰跟著當地領導一起視察了封裝廠,晶圓廠,測試廠,光刻廠整個產業的全套產業,還跟當地的配套企業老總一塊吃了飯。
后面幾天則是去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多所學習,簽訂了人才輸送計劃,也就是九十年代末的包分配。
集團高管紛紛不見蹤影,過幾天就是總部大樓搬遷,事情也有些雜亂,管理層私底下也在嘀咕最近發生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