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彥送了兩匣子瑤花到觀中,雖未明說表示歉意,卻說得很清楚,一匣子送給六皇子做藥,以表兩國友好之;一匣子送給胡大先生,說是瑤花送到他手里,能救活更多性命。
傍晚的微風吹過湖面,菡萏初綻,極是賞心悅目,秦念西吩咐把長輩們的酒席擺在湖邊的敞軒里,燃了藥材驅蚊,又請了康老先生過來,自己卻陪著康家老太太用晚膳去了。
康老先生端著酒盅,沉吟了半晌才道:“他可不是個有憐憫心之人,用冷心冷情都不為過。這么示好,今天發生了什么?”
太虛真人講了講白日的情況,康老先生笑了笑道:“老胡,你那匣子瑤花,饒是你饞得流口水,還是退回去吧,六皇子那匣子,以國之名,倒沒太大問題。”
胡大先生平白被打趣,氣得胡子一抖一抖的:“你這老學究,說事就說事,沒得編排我做什么,我就是那起子眼皮子淺,沒見過一匣子藥的人嗎?”
康老先生似笑非笑看了胡大先生一眼,太虛真人,張老太爺盡皆跟著笑了起來,康老先生見得張家老祖一臉茫然,干脆點破道:“上回藥王會,是誰得了一匣子瑤花,說是當浮一大白來著?”
胡大先生氣得把酒盅往桌上一放:“你這老兒,怎么哪兒熱鬧都有你?”
胡大先生愛藥成癡的性子,張家老祖自是心中有數,也跟著笑了起來。
張老太爺笑著看向康老先生:“你今日若不說出個子丑寅卯,當心老胡必要傾力灌你一醉。”
康老先生斂去笑容,一聲喟然長嘆:“既如此,我便說說吧,一晃眼,都幾十年了,哎……”
畢彥其人,自幼聰穎好學,學問文章,樣樣不凡。
年十二時,其父仙逝,畢彥母子靠族中接濟過活,受盡白眼和欺辱。
畢彥咬牙閉門苦讀,年十四考出解元,母子二人才算稍微緩了口氣。
為能早日考出官身,帶母親離開族中,畢彥決意去考第二年春闈。
康老先生與畢彥相視于赴考途中,那一年,康老先生年二十四。
彼時,康老先生見畢彥年小卻才高八斗,甚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其十分喜愛,又見其有些捉襟見肘,便經常暗地里接濟與他,二人雖相差十歲,卻是相交莫逆。
到京城后,康老先生住進叔父家候考,本想邀約畢彥同去,卻遭畢彥拒絕。康老先生揣測畢彥心理,一是自傲和自卑交纏,二是因全無根基,想住進會館等處,結交更多友人,便也不再多勸。
候考期間,畢彥偶爾會來邀約康老先生外出會文,頭回之后,被叔父嚴令,閉門讀書候考,京城風起云涌,不可與外界過多接觸。
康老先生思忖良久,冒險隱晦修書,讓小廝送到畢彥手中,勸其閉門讀書候考,便自兩耳不聞窗外事。
放榜之后,康老先生高中二甲,畢彥卻名落孫山。
不久后,京城學子鬧事,稱有人泄題,有人捉刀。
康老先生叔父此時官拜吏部侍郎,卻對此事憂心忡忡,言語之間,流露出事涉黨爭之意,恐康老先生難以獨善其身。
事態愈演愈烈,京城已是沸反盈天,金鑾殿上,御史臺參當年主考,禮部尚書泄密賣題,取士不公,貪污受賄等九條大罪。
哲欽帝君大怒,命大理寺嚴查此事。
一時間風聲鶴唳,嚴查之下,畢彥被曝出來。試題泄密乃確有其事,二甲第十七名淮南侯家三郎,用錢買斷畢彥所做試題原文,并用此文得中一甲。毫無背景的畢彥,卻名落孫山。
非首告卻在背后教唆慫恿鬧事,畢彥那點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在大災大難面前,在聰明成精的朝臣眼中,稚嫩且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