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處茶樓酒肆里,從來都不乏言語如刀之人,當然也摻雜了各種帶節奏的人。吵到不講理這件事,陰謀派有人就想了起來,安北王府太妃身邊的嬤嬤,竟被長公主府就這樣不明不白給扣了。
破謠派當即反駁了出來,什么叫不明不白扣了,她犯的可是藐視皇權,污蔑皇族的重罪,沒被當場打殺了,就是王妃仁慈了。
那一下沒跪,說了點過頭的話,只能說明那婆子不懂規矩,沒見過世面,何必小題大做,沒聽說嗎?她是老太妃跟前得用的嬤嬤,一刻也離不了,這不是平白累得老太妃掛念嘛!
你都說了她是老太妃跟前得用的嬤嬤,這樣的嬤嬤你說她沒見過世面?不懂規矩?只怕是已經忘乎所以了吧?
什么叫忘乎所以?老太妃菩薩一樣慈悲的人,她身邊的人定然都是虛懷若谷的。我們這些人,當年要是沒有老太妃,只怕都活不下來吧。
想當年,北地青黃不接,南方澇災嚴重,運糧不及,安北王府太妃開銀庫拿嫁妝梯己救災,北地官員女眷及有錢人家紛紛效仿,這是何等的氣魄。
破謠派一幅人間清醒的模樣,翻了個白眼滿臉嘲笑,卻是絲毫顏面不留:沒想到,你們這些信口雌黃的,用銀子就能當飯吃。
你怎么說話的?
他說的有錯嗎?那時候北地沒糧,有錢也買不到糧,你硬要說那位太妃捐了嫁妝銀子,所以你們得了救,可你真知道,那米是怎么來的嗎?
你知道?你都看見了?
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后是南邊的糧運了過來,才沒有餓死人,至于這些糧,要不要花錢買,我還真不知道。但是那些年,朝廷年年要往我們北邊調糧,從來就沒停過。
難道就因為從前調了糧來,如今朝廷就要收利息?把我們北地的好米運到南方去,換些二季稻三季稻,甚至是陳糧來吃?憑什么?
憑什么?不憑什么,就憑不這么做,北地的糧養活不了北地的軍民,我看你是挨餓挨少了。
那是以前養不起,現在祁城往前,田地越來越多,怎么就養不起了?
你怎么不說人還越來越多了呢?那時候連年戰亂,我北地兒郎損失殆盡,如今休養生息,人口比從前翻了五倍不止,可田地翻了五倍嗎?糧產翻了五倍嗎?要我說,想出這種給米定品級的人,才是真的救了我們北地的人。
是是是,我也覺得這招妙極,要知道,雖說從前我們北地的米沒有多余能往南邊運的,可是就算運過去,也不過是按斤賣,哪有什么品級?還直接把我們一季稻的產量換成了三季稻的糧食,這是多大的事,多高超的手腕。
你們就是瞎扯,純屬認賊作父,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一群蠢蛋,蠢不可及。
……
……
安北城里的各種流言甚囂塵上,秦念西和王醫女胡玉婷三人,只埋頭給長公主治病。
秦念西從韻嬤嬤和孟嬤嬤口中,得知了外頭這些消息,想了想,還是派了孟嬤嬤悄悄兒往君山醫行走了一趟,帶了些話給孫大。
這日逢十,安北王府太妃那處,天擦黑之后,來了兩個新面孔。
安北王府榮福堂里,亭臺樓閣修得大氣華美,還有個不大不小的園子,園中引水做溪流一側,有座四下不靠的水閣,遠遠便能聞見香火味兒。
安北王太妃每日晨昏日落,都要往那水閣待上半個時辰,不過往常往那處去的時候,都是屏退了左右,今日卻是帶了兩個瞧上去十六七歲的嬌俏女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