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何謂“存在”的問題。
而形而上學,正是研究世界本源的學問,所以它也是第一哲學。
泰勒斯認為宇宙的基本成分是水。(西方第一位哲學家)
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空氣。
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辯證法的奠基人,提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齊諾弗尼斯認為是土。
恩培多克勒耍滑頭,雜糅后提出“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
德謨克利靠著思辨認為世界是最基本不可再分單元組成,所用詞正是后世的“原子”。
隨后柏拉圖把世界分成“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現實中的馬會死,人腦中的馬則永恒不變。
其后亞里士多德橫空出世,看著眾人一直在有形的世界里瞎混混,直接指向問題根源——
什么是存在?
存在的最終原因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對物質的研究整理成physics(物理學),對存在的思考整理成metaphysics(形而上學)。
林奇的抬起雙眸,正視前方。
亞里士多德后整個“形而上學”的發展便停滯不前,直到法國人笛卡爾,就是那位以“心型曲線”在普通人中知名的大佬,正式提出——
想弄清存在,必須先明白,我們是如何認知世界。
從此古典哲學正式走向現代哲學。
林奇漸漸在腦海里梳理整整段過往,尤其是《第一哲學沉思集》的整個論證過程,如何從證明“我存在”再到證明“外部存在”。
“能說說么?如果有價值,我可以將使用權交還給你,甚至給與你更高的恩賜。”虛空中的聲音說道,仿佛也在期待著。
“如果你的理念正確,日后你在變化系以及幻術系的突破,將會是無可比擬的突破速度,甚至一窺那傳奇之上的風景也未必沒有可能,這也是魔法給與你的恩賜。”
它等待著一番不同尋常的見解。
而林奇望著虛空的眼神,漸漸變得犀利而堅定。
什么變化系、什么幻術系,什么傳奇之上,都被他望到腦后。
他仿佛回到了那個高中碎月,在文理分班之前,看著政治書籍,心生無比好奇之下,硬著頭皮先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開啃,后面再掃蕩各方……
仿若窗外蟬鳴,枝丫搖曳,頭頂風扇吹拂熱風,更唯恐起掉落下來。
林奇慢慢開口道。
“懷疑一切后,唯一無法懷疑的便是懷疑本身。如果我懷疑我在懷疑,那還是說明我在懷疑。因此懷疑本身,是無法被懷疑的。”
“我懷疑便是我在思考,我可以沒有身軀,但我不可能沒有思維,所以——”
“我思故我在!”
林奇擲地有聲地大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