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作迷誘魔的林奇手起刀落,強大的體質支撐著他,仿佛永不疲倦得戰爭機器,漸漸地周圍一圈的原魔們倒落一地,同時死后爆發的酸霧云反而是唯一一次的反擊。
唯一讓他詫異些的,也就是這些彌漫空中的酸霧,不過具有酸性抗力的迷誘魔軀體,輕而易舉就擋下了這些反撲。若是能夠積攢起來,溶于水中到還能和硫酸一比,勉強能突破抗性上限讓他顧忌下,可此刻飄忽空氣,威力便遜色不少。
無法擊中到一起的拳頭,徒然孱弱。
也虧得惡魔們具有神秘無比的消失方式,不然一個個肉體沙袋,編制出一副血肉模糊的“鮮紅地毯”。
光是那混合的血腥味直接能讓人發昏倒下。
而林奇每一次變形狀態下的殺戮,都鮮明地感覺到自己的四肢攻擊變得越發鋒利,也漸漸收發由心,原本的攻擊軌跡也不斷提升進度,直到數百位原魔到底之后,他已經沒有一絲多余的動作。
他的每一次攻擊,與前一次攻擊,相似又有略微的差異,不斷做著修正與進步。
那弒神者馬元把這當成“試驗場”,而林奇卻順勢將其作為“練習場”。
“一萬小時定律”有暢銷書的風靡下,深深植入了不少人的內心。
林奇前世天生內向,但偏偏他又是一個很喜歡走出舒適區的倔強者,前世大學混入動漫社的時候,直覺反應出“攝影師”是一個很好切入漫展接觸各路小姐姐的渠道,也有利于他打破內心的沉悶多接觸些人。
而他在入門單反時,前方擺著兩條路,一條是中規中矩看完《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走最扎實的入門。
另一條,則是看懂C擋P檔是啥后加點構圖攻略便瘋狂練習,在當時圈子里流傳著一句名言,一萬次快門后,是頭豬都懂得點攝影。
后來林奇在看第一條路的書籍后,實在是看得渾身難受,便轉去了第二條路,一周后就順利去漫展專拍小姐姐,同行的伙伴還告訴他只要以發后期圖的名義便能夠要道聯系方式。
當然,最后的林奇見識了場內質量后,才明白了圈子里的另一句話,對于一些模特來說,后期遠比攝影技巧來的重要。
那一件事只是林奇一生中的小插曲,但他卻經由這件事小小驗證了一萬小時定律,而不是曾經懷抱著的猜疑,按照正常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5天上班,五六年下來也有一萬小時,也不見得真的成為了專家。
后來他特意去讀了提出說法的K.AndersEricsson的那篇論文《TheRoleofDeliberatePracticeintheAcquisitionofExpertPerformance》,才明白到前提條件是——刻意的練習。
做題,做那種有一定深度但又不算不懂的,便算是刻意練習,所以題海戰術才能讓人保持一定的底線。甚至當過英語家教的林奇,很清楚一點,絕大多數英語連120分都拿不到的,實際上是連最基礎的4000個詞匯都沒背完的人。而恰恰前世那些動輒花上幾百塊一小時去補課英語的人,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這種人。所以大多數也不過花高價去背單詞。
林奇的每一次攝影拍照,便是這種小修正,小進步。
工作有的算有的不算,是因為不少人的工作都在“舒適區”,而這種刻意練習又得躲開“恐怖區”。
盡管每一次揮動手臂,林奇還得分析著去向、用力、角度,對他來說都是勞心勞力的事,但他都死死咬牙堅持著。
對著砧板切肉誰都會,但能夠每一次切肉都在思考紋路,甚至事后還補充知識避免前人彎路的,則少之又少。
人類在作決策的時候,有兩個判斷系統,經驗系統與分析系統。
經驗系統自動運轉,仿佛開著自動駕駛般,省去油門與剎車,占用精力很少。
分析系統則需要自身對復雜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后再根據理性進行分析,耗費精神大。
因而大多數情況下,經驗系統為分析系統提供者“直覺”、“印象”、“意愿”、“態度”。
偏偏,人類或者說萬物天生就是懶惰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