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兩苦,自然之苦,自我之苦,自然之苦在生老病死,自我之苦在憂悲惱,愛別離、怨憎會、求而不得,此為苦諦。”
老人語氣平靜,他沒有肯定莫語,也沒有否定莫語,而是在平靜的敘述著自己的道,在為剛剛那句‘唯我獨尊’做解釋。
他認為,人生來就有兩種苦痛,一種是自然的苦痛,所有人都會經歷的苦痛,即生老病死,生雖然本身并沒有給人感覺苦痛,但是它是后面‘老病死’三種苦痛,其實都是源于生,所以生是一切苦痛的源頭。
除了自然的苦痛,還有一種苦痛是自我的苦痛,源于人主觀上的苦痛,這種苦痛主要有四個表現,
憂悲惱,即人自身的憂愁,悲傷,惱怒之苦。
愛別離,與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的別離之苦。
怨憎會,與所厭之人,所厭之物的憎恨之苦。
求而不得,所求而不得的落差之苦。
老人將這兩種痛苦,八類痛苦的表現,統稱苦諦,即關于苦的真理,人生來便苦。
緊接著,他又繼續說道,“世人之苦,所匯集來,源于三毒,即為貪嗔癡,此為集諦。”
這句話是說,世人所受的所有苦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源于貪嗔癡三毒,貪是對于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的無節制的追求,嗔是對事物的厭惡而產生的無節制的憤恨,癡是無知與盲目。
集諦是在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解釋了老人認為的苦的來源。
然后老人又繼續說道,“人之苦欲本來可以斷絕,絕三毒,苦自然便消去。人生修行自我,萬般寂滅之后,修成正果,成覺悟者,自我便無苦了,此為‘道諦’‘滅諦’。”
這是說,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通過斷絕‘貪嗔癡’進而斷絕人生所有的苦,達到宛如寂滅重生的效果,成為修成正果的‘覺悟者’。
其實斷絕苦痛有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死了,人死了自然就沒有苦痛了,所以‘滅諦’叫做‘滅’。
但是老人認為,人活著,其實也可以通過修行斷絕苦痛,達到宛如‘寂滅’的效果。
當然,‘滅諦’這個詞語是莫語直接通過老人的話語翻譯而來的意譯,而老人原本所說的是一個莫語很熟悉的詞匯,‘涅槃’。
同樣,‘覺悟者’也是莫語的意譯,老人原本的發音,‘覺悟者’這個詞語直接音譯過來,也是一個莫語很熟悉的詞匯,‘佛’。
到此,老人其實解釋清楚了,他的那句‘唯我獨尊’是什么意思。
老人認為人的自身是這世間最尊貴的東西,人可以通過修行自我,成為覺悟者,超脫世間的所有苦難。
這第一番論道,看起來像是兩人在各說各的,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是兩人在稱述各自的觀點。
這就像辯論賽里,論辯雙方的第一名辯手要首先稱述己方的觀點一樣,先列出一個觀點,然后對方再根據己方的觀點對對方的觀點提出意見。
在互相講述了自己的道之后,兩人根據對方的道,根據對世界的領悟,繼續辯論了起來。
其實莫語和老人的道就有一點像對立的雙方。
莫語的道看起來是說順其自然,清靜無為,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入世’的道,這個道的核心是統治者要順應被統治者的民意,不要通過自身的私欲去干預被統治者的發展。
天子垂拱而天下治,天子拱著手坐在寶座上,什么都不做,與民休養生息,天下自然而然的就治理好了。
由此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程度,無為是手段,無所不為才是目的。
天生圣人,教化萬民
而老人的道是‘出世’,如果莫語的‘圣人’要天下太平,社會發展,求的是自我的實現和社會的實現,那老人的‘覺悟者’求的就是自我的超脫,要遠離世俗,斷絕情欲,恪守戒律,自我修行,如此達到自身的‘涅槃’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