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明教總舵的調整,還算順利,畢竟明教也算是江湖門派,權力斗爭還遠遠沒有朝堂之上那么撥云詭譎,武力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
不過下面各個分舵分壇堂口香口的調整卻要困難得多了。
因為這將會涉及到財權軍權和政權,這從架構上和執行上對于明教來說都是一個大考驗。
沂蒙山區根據地內部還好,算是總舵直屬,全金發早就開始進行試點,五行旗實際上就是新制度的產物。
在楊妙真和全金發的規劃里,將來的明教麾下將劃分為各個分舵、舵下有分壇、壇下分堂,最后為香。
如今沂蒙山區算是總舵,下面設置了十六個分壇,每個壇相當于負責一個縣的地域,壇主相當于一縣的縣令,各壇下面又分為數量不等的堂口,一般三四個,多一點的五六個,只有兩個堂口的分壇也有,一個堂口便負責一個鎮子,堂主類似于后世的鎮長。鎮子下面每個村都會設置一個香主,相當于村長。
香主便算是明教最底層的管理人員,平時負責解決村民糾紛,協調督促農耕,分派種子農田等,收獲之后負責收取一半的糧食作為給明尊的供奉,其實就是稅收的另一種說法,一半的賦稅看起來很多,其實對于金國境內的農民來說已經少得可憐了,因為明教只收五成,絕不再加派,若是家中有人愿意當兵,這五成供奉入還能再打個折。
這些供奉被收取之后,會送到各個堂口,堂口截留一成分用于維持鎮子的人員和管理支出,各分壇再截留兩成,建立公倉。分壇內部人員支出、練兵、服役的支出都從中支取,遇到災情還能以明尊的口號保障底下百姓的生計。最后七成全都集中總舵的兵倉當中,供應軍隊和明教總舵的消耗。
如今沂蒙山區完全脫離金人的掌控,全金發楊妙真在山區搞得這一套行政體系還算順利,效果不錯。
之前郭方指責五行旗存的糧食多到腐爛,也不是隨口胡說。
以上是包括錢糧之內的政務體系,在此基礎上便是軍務體系。
沂蒙山區最小的軍事單位是壇。
壇主不但要負責壇內錢糧政務,還實際編練一支一到兩千人的教兵。借鑒了隋唐時期的府兵,士兵與土地綁定,在本土作戰時能發揮不小的戰斗力,對于應對金人掃蕩頗有效果。
每個分壇都會有一支教兵,教兵由壇主之下設立的兵曹統管,訓練,作戰時兵曹自動獲得千夫長之類的職務,帶領教兵歸屬到相應的正兵序列中。
而目前明教的正兵就只有一支五行旗,教兵實際上就是五行旗旗下的預備兵種。
在教兵之外其實還有一股軍事力量,叫做民兵,由各個堂口在農閑時組織轄農民進行訓練,人數根據丁口數不同,沒有固定數量限制,也沒有軍餉,只在訓練期間伙食由堂口負責。
這些人算是預備役。
也就是說總舵根據地,將來除了有一支五行旗職業軍隊之外,還會有一支兩萬人上下的教兵,以及數量不小的民兵。
按照楊妙真全金發的規劃,這一套體系成熟之后會直接推廣到明教下轄的所有地域中去。
若是能夠奪取天下,那么分舵將直接變成府城、分壇直接設縣、堂口設鎮。
五行旗就是禁軍,負責對外作戰,教兵就是廂兵,負責縣城周邊治安。
顯然這一套是參考了宋朝的兵制,但是本質又有不同,至少這些兵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而不是大宋的賊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