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駕崩的皇帝并不止金宣宗一人。
南宋的皇帝宋寧宗趙擴也在這一年八月份駕崩了。
歷史上的宋寧宗是一個耳根子很軟,性格同樣很軟的一個皇帝,為人品性倒是不壞,在位期間,南宋的人口經濟均有較大發展,但是因為軟弱,所以統治期間朝堂上出了兩個大權臣,前期是主張開禧北伐的韓侂胄,后期是主張和議的史彌遠。
特別是史彌遠,不但在宋寧宗在位期間是個權臣,甚至在宋寧宗駕崩前后還玩弄了一出立儲的好戲,在宋寧宗死后,直接扶持了一個血脈偏遠的趙家血脈當了皇帝,然后繼續把持朝政,直到壽終正寢。
而偏偏這樣的一個大權臣在后世的史書上竟沒有被列入奸臣傳。
不過因為柯鎮惡的緣故,韓侂胄死后,他直接刺殺了史彌遠,使得這個歷史上的權臣直接提前近三十年謝幕。
兩代權臣先后落幕,寧宗一朝直接進入了眾正迎朝的局面。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并不是明末崇禎年間東林執政的那種。
被韓侂胄打壓的理學一派重新起復。
這個時候的程朱理學還不是后世那種被妖魔化了的偽道學,“存天理,滅人欲”更多的還是被理學士子當作自我道德約束的標準,而不是用來攻訐他人的道德武器。
理學那一套理論在后世的哲學評價中,被歸類為客觀唯心主義,認天下在存在之前就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這種精神便是“天理”,而人是可以通過格物來闡述這個天理的。
所以這一階段,理學弟子還是偏向于格物和務實的。
前幾年七俠派有外門弟子考中了大宋的進士,便是因為七俠派的科學理念,與理學的一些務實理念相符合。
理學一派在寧宗后期被重用,是寧宗一朝經濟人口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宋寧宗耳根子軟的毛病并沒有因此改變,沒了史彌遠這個權臣,但不代表權臣就在寧宗一朝消失了。
事實上,理學一派把持朝政之后,南宋朝堂成了另外一種一言堂。
理學一派的領頭人變相的成為了新的群臣領袖,雖然他們的自我道德感更強,但是在事實上確也成為了權臣。
而這個時候,理學的領袖人物,便是理學大家真德秀。
真德秀是個剛直君子,歷史上要到十年后才會入主朝堂成為宰相,但在這個世界卻提前了十余年。
同時他也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曾經湘南一帶做地方官,與孟宗政素有往來,后回到中樞,力主孟宗政北伐。
孟宗政在這個時空比在原本的歷史上能夠取得更多成果,便是因為真德秀的緣故。
去歲蒙古大軍兵圍中都,孟宗政上書朝廷,大軍北伐,真德秀也同樣建議寧宗北伐,但是這個時向來耳根子軟的寧宗皇帝突然又泛起了南宋皇帝遺傳的老毛病,開始猜忌起孟宗政。
也不怪他會有此心,畢竟開禧北伐,西路軍統帥自封蜀王的前科猶在眼前,而此時孟宗政的地位可比當年的吳曦還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