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妙真心里未嘗沒有想過當女帝,她本來就是一個事業型的女強人,但她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根本做不穩那個位置,既然如此,那么她就退而求其次,當明教歷史上第一個將明教帶入光明的教主。
這才有了之前的事情。
江南七俠是江湖俠士,這自然是沒有疑問的。
但他們創建的七俠派卻不是單純的江湖門派,他們雖然教授弟子武功,但卻不僅僅如此。
七俠書院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對入學弟子只有年紀的要求,并無身份和資質的限制,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適合練武,照樣可以入學,因為七俠書院不但習武還學文,學的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
這在其他門派來說卻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七俠派可以,因為七俠派之前有整個青唐道絲綢之路的資金支持。
這也使得七俠派脫離了一般江湖門派的藩籬。
真德秀跟宋寧宗說七俠派所圖甚大,也不是無的放矢。
柯崇云從小在七俠派練武讀書,本就養出了一身書卷氣,因為武功高強,行走江湖也未見識到江湖的險惡,反倒是加入明教,看遍了百姓疾苦。
飽讀詩書的他自然不會像尋常江湖大俠一般,覺得殺幾個貪官便算是為民除害了。
事實上在這一方面,明教行事做派反而比那些所謂大俠更加對百姓有利。
柯崇云深入底層百姓,深知他們的疾苦,自然也對明教的很多教義十分認可,但有些教條在先賢的智慧面前卻又顯得十分幼稚可笑。
馮蘅提供的百姓代表大會的制度,在柯崇云的眼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創新,而他對這種制度也有不同于馮蘅理解。
角度不一樣,認知自然也有不同。
馮蘅只把這個制度當作勸說楊妙真放棄明教的臺階,楊妙真卻把它當作明教走向光明的契機,而柯崇云既然有了當皇帝的意向,自然會從皇帝的角度審視這項制度的利弊,和適用的范圍。
其中很多細節也需要他結合現實情況去完善。
馮蘅只是提出了一個設想。
柯崇云卻要將之落實,這自然又難了不止一籌。
于是接下來的幾日,除了統籌接下來的軍事部署,剩下的時間里,柯崇云都在思考完善這個制度,且頗有所得。
而這段時間,中原的戰事也漸漸陷入尾聲。
金兵主力在汴京城外大敗之后,河南之地的各處駐守的金兵皆士氣大跌。
無論是南方的孟珙部,還是西方的韓寶駒郭靖部,又或是哲別所部,所過之處,各地城池就算不是傳檄而定,也都是輕松拿下。
剛剛進入十二月,三路大軍便順利在鄭州會師。
而這期間的七八天里,明教一眾高層,也大多做出了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