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明史當然也不例外,可是多少還比較客觀,關鍵是找不到更好的書,他沒得選擇。
李與沒有興趣從頭開始看明史,前面已經發生的事,根本沒必要從書上看,完全可以找其他人了解,他關心的是后面如何發展,于是直接跳到崇禎十一年看起。
只用了十多分鐘,他就看完了,六年時間明朝滅亡,一起也不過五六千字。
李與知道了大概,又用手機搜索崇禎十一年的大事,再拍成照片保存下來。
他特別地注意到了其中幾個人,總督洪承疇、臨洮總兵曹變蛟、李自成、張獻忠、薊遼總督吳阿衡、總兵魯宗文、孫承宗、督師盧象升。
前面四個人都是手握兵權之人,如果得到他們信任,無疑會有很大的好處;后面四個人全部都死了,如果能夠挽救他們的性命,必然會有豐厚的回報。
于是李與搜索他們幾人的資料,以便更加了解他們,從而更容易獲得信任。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明朝末年最大的兩股起義軍首領,不久李自成攻進京城推翻明朝建立了大順政權,而張獻忠建立了大西政權,可惜他們沒有守住勝利的果實,最終讓滿清撿了便宜入主中原。
曹變蛟、魯宗文都是明朝總兵,同時最后也都是抵抗清軍而死,算得上一代忠臣良將。
洪承疇、吳阿衡都曾經出任過薊、遼總督,也都曾被清軍俘虜,不過最終兩人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
洪承疇先是幫助明朝鎮壓起義軍成為重臣,曾任陜西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后來松錦大戰兵敗被俘投降了滿清,為滿清統一中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吳阿衡被俘以后,卻拒絕投降,慷慨赴死。
洪承疇可謂能臣,卻不是忠臣;而吳阿衡能力或許不如洪承疇,但是個忠臣。
孫承宗、盧象升都曾出任督師,都是被善于內斗的豬隊友坑死。
孫承宗坐鎮遼東,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在四年間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
然而,天啟皇帝聽信魏忠賢及其黨羽讒言,逼得孫承宗辭官去職。
崇禎十一年十一月清軍大舉進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領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余人遇難。
如果孫承宗的死讓人覺得悲壯,那么李與知道盧象升的死后就更多的是憤怒。
崇禎十一年十月,滿清兩路大軍會師通州威逼京城,崇禎以宣大總督盧象升督天下兵馬,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崇禎意在和議,對主戰的盧象升多方阻撓。
楊嗣昌說動崇禎改用內閣首輔劉宇亮節制天下援軍,將援兵一分為二,盧象升統領宣大二萬兵馬,關寧鐵騎數萬大軍都歸太監高起潛指揮。
后來,又將盧象升的兩萬宣大勁旅交給陳新甲統領,只給盧象升五千老弱殘兵,同時讓保定巡撫張其平緊閉城門,斷絕了運餉的道路。
等盧象升軍被清軍主力包圍時,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坐擁數萬關寧鐵騎的高起潛對前來求援的楊廷麟理都不理,以致彈盡糧絕的盧象升壯烈殉國。
更讓人氣怒的是,盧象升死后,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尸體才得以收殮;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后,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