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伏波?”楊信聞言一怔,旋即恍然。
馬伏波,自然是伏波將軍馬援了。
“昔年,馬伏波在平定交趾郡的征側、征貳起義后,立下這一銅柱,以宣揚漢家威德。”劉巴道,“想不到,過去這么多年,這座銅柱猶在。”
他緩緩解釋。
征側、征貳起義,史稱“二征起義”,是東漢初年時交趾郡的一場叛亂,蔓延九真、日南、合浦等諸多郡縣,最終被伏波將軍馬援所平定。
馬援離開時,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竟堆成了一座小山丘。
不過,如今時過境遷,這銅柱卻重新露了出來。
楊信點點頭,笑著道:“既然如此,我們當修繕這座銅柱,簡單做過祭祀再走。”
他不是迷信之人,但對那位伏波將軍自然滿懷敬意,且剛好在此處發現銅柱,有種“冥冥之中”的味道,楊信也就順勢祭祀了。
“正當如此。”田豐也點點頭,贊同道。
于是,這一任務,落到了楊黥的頭上。
諸人之中,以他最為細致。
楊黥也不廢話,立刻著手修補。
楊信則靜靜等待,等待修補完了祭祀。
不多時,楊黥輕“咦”了一聲,帶著滿身塵土和銅銹走回來,遞給楊信一物。
“大人,在銅柱中,發現了這個。”他沉聲道。
“什么東西?”楊信接過,那是一個布袋,解開布袋后,則是數卷竹簡。
竹簡上,赫然是四個漢篆古字,曰——銅馬相法。
“銅馬相法?”楊信臉色大變,旋即面露喜色。
銅馬相法,他自然是聽說過的。
馬援姓“馬”,擅用騎兵,也懂馬知馬,故而,他寫了一本相馬之書,專門用來判別馬的優劣,那就是銅馬相法。
不過,銅馬相法多有失傳,只有只言片語流傳于世。
實在想不到,竟在此處被自己給碰上了!
嘩啦啦~~
楊信小心地攤開,也不管四濺的塵土,仔細
“水火欲分明,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紅而有光,此馬千里。……”
這是判斷相馬之術。
他繼續往后看。
楊信越看,臉上的驚喜之色越是濃重。
這卷《銅馬相法》,居然不止記載了相馬之術,還有養馬之法!甚至,據其上記載,似乎連天馬都有法子培養,只是條件較為苛刻,曠日持久。
“收起來,小心保存,”楊信當即令道,又半自言自語道,“或許,我們可以建個馬場了……”
他心念幾轉,心情大好。
……
龍編城中。
梁龍自然沒有坐以待斃,他也在準備著,醞釀著反擊。
“此去襲擊漢軍,恐怕是十死無生。”他端著一碗酒,問著面前眾人,“諸位,可有后悔的?此時后悔,還能退出。”
他的面前,是足足五百死士。
“為大業而死,雖死無憾!”陣列最前,一名身材高大的蠻人大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