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的工業艦隊遇襲事件,在人類社會中引起極大的轟動。
各界猜測眾說紛紜,有人說,三體文明在通過智子不斷觀察人類社會后,技術有了蓬勃性的發展,三體母星通過智子將技術知識傳遞給航行中的三體艦隊,三體艦隊通過拆解艦隊中的部分飛船制造可以出蟲洞生成裝置,通過在太陽系和三體星系之間的空曠地帶,制造蟲洞縮短了航程,提前抵達太陽系,人類與三體艦隊之間的末日戰役提前到來。
也有人說,這是除了三體以外的另一方外星勢力,來自除三體星系外的其他恒星系統,他們比三體人起航的早很多,所以比三體人更早抵達太陽系,結合他們表現出來的攻擊性,以及一兩萬年前人類還處在石器時代的社會狀態,這第三方外星勢力的目的,很可能同樣與三體人一樣,都是來到太陽系殖民。
還有人說,這是由于兩支工業艦隊自相殘殺的結果,由于一些太空都市的腐敗問題,貪墨了兩支工業艦隊的食物。
由于事先的偽裝,導致兩支工業艦隊在抵達柯伊伯帶后,才發現攜帶糧食的嚴重不足的問題,最終不得不選擇攻擊另一方。
當然,也有比較樂觀的學者,猜測這只是一次隕石雨導致的意外事故。
柯伊伯帶是一個范圍極大的隕石圈,以前通過衛星和望遠鏡觀測,導致人類想當然的認為那里只有大型隕石和矮行星,但實際上,那里和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一樣,同樣有著許許多多的小型隕石。
由于這些小型隕石運動的速度很快,并且距離較遠,所以很難被大型隕石或者矮行星的引力捕獲,但又沒有突破第三宇宙速度,最終留存在柯伊伯帶中。
兩支工業艦隊遭遇的正是小型隕石組成的隕石雨,突如其來的襲擊,隕石和實體炮彈是很難區分,尤其是飛船外裝甲正在遭遇高速實體撞擊,誰有閑心跑去飛船夾板上看看撞擊船體的到底是隕石還是炮彈?
造成對情況的誤判不是沒有可能,基于這點,隕石襲擊論的支持者不在少數,認為藏匿在冥王星殘存下來的工程船匯報的情報,存在著主觀性誤差。
由于沒有更進一步情報可以驗證這些猜測,人類決策層不好判斷真實情況是什么樣,與冥王星那邊殘存的工程船通訊已經斷開,那邊給出的說法是,需要留存足夠的能量保證維生系統正常運行,他們會隱匿在冥王星附近,等待人類救援到來。
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人類艦隊都必須開拔前往柯伊伯帶,一探究竟,哪怕真的只是一場誤判,是隕石雨造成的意外事故,人類也有義務把柯伊伯帶等待人類救援的殘存工程船接回來。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歐洲艦隊于接收到柯伊伯帶工業艦隊遇襲信息的兩天后,從地球軌道的太空軍基地,朝著柯伊伯帶進發,前往冥王星展開營救行動。
而亞洲艦隊則是前往兩支工業艦隊遭遇襲擊的地點。
如果遭遇到敵人,便展開首次交鋒,如果沒有遭遇敵人,便調查現場,獲取兩支工業艦隊遇襲的詳細情報。
與兩支人類艦隊一同起航的還有兩支工業艦隊和兩支運輸艦隊,這四支艦隊可以負擔兩支人類艦隊的后勤工作,必要時也可以替兩支戰斗艦隊分擔火力。
這也是虛擬太空演習的成果,在原著中,人類并沒有考慮過把后勤也制造成艦隊,并推到前線上的艦隊布置。
是玩家們的一次次騷操作,通過虛擬太空演習讓太空軍意識到,依托各行星作為艦隊后勤,會嚴重影響人類艦隊的機動性,如果給戰斗艦隊配置上工業艦隊和運輸艦隊,艦隊的戰斗力會立即在原來的基礎上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