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慢深重的人,會看對方的長相,然后起如是念:沒有我帥,或沒有我漂亮。嫉妒心重的人,起嫉妒念,仇富的人,起嗔心……”
覺遠大師這么一說,連晴兒也聽明白了。
別以為晴兒沒有文化,能夠應聘到王宮里面當宮女,至少得“本科學歷”。
聽眾聽明白了,覺遠大師越說越來勁,越來越順暢:
“每個人的煩惱不同,所愛不同,習氣不同,所見所想,也會千差萬別,這一切皆依眼識分別,心生愛染所起。
若無貪愛,如見草木瓦石,不起心念。
比如一塊恐龍化石,不知道的人,見到的只是一塊石頭,而古生物學家,則會深深的迷戀,對其進行研究,這皆是依識分別所起。
比如一盤小雞燉蘑菇,喜愛的人會起食欲,慈悲的人,會見小雞被殺時的痛苦,從而起超度心。
所愛之諸法不同,于同一件事物,所見所念也會千差萬別。
法界本無分別,眾生從無分別中,起分別心,見有一法生萬法,從而有世間法起。
眾生有生必有死,依生死法,有無量苦惱起。
佛見眾生身在苦海,起慈憫心,欲度眾生出離苦海,令眾生住佛常樂清凈涅槃,依世間萬法,起出世萬法,欲斷眾生分別心。
眾生依出世萬法修行,除滅對一一世間法的貪愛,領悟世間萬法悉皆如幻,知幻中諸法,無有差別。
如鏡中相,黃金和石塊,悉皆平等。
如夢中愛美人,醒則無美人可見,悉皆是空。
息滅分別心,萬法歸一法,了知萬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萬法,住佛實際,轉識成智,化一法為萬法,萬法為一法,自在無礙。
正因如此,修行者當分別知萬法,知自愛何法,知自憎何法,知自迷于何法,知于何法起疑,知于何法起慢。
如是知一切萬法,于一切法不起染著,等心無二,入無分別界。
一法生萬法,從無分別起分別,名世間,萬法歸一法,從分別入無分別,名出世。”
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覺遠大師剎住車,問:
“哈雅公主,晴兒施主,你們現在應該聽明白了吧?”
兩人頻頻點頭,又緩緩搖頭,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
覺遠大師看著蘇曉寧,露出詢問的神情。
蘇曉寧哈哈一笑站起來說:
“好一個萬法歸一!”
“佛法高深不假,與我道門也不過是異曲同工之妙。”
覺遠大師微笑說:
“愿聞其詳。”
蘇曉寧這時不是一個學生,而是以導師的派頭背起胳膊仰天說:
“宇宙星際運行交變,按其特定的規律運動往復,對人類造成的影響隨其運轉而變化。
使各類事物的發展都形成自己特定的運行規跡,這種運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道德經》中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簡明語言講述了宇宙的起源與發展。
即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分布八方化生萬物的運行模式。
宇宙萬物都來源于“一”的演生,形成事物間,異生同性,大同小異,存異求同的生存特性。
一化萬法,萬法歸一!
易經也對世界萬物的發展總結出規律,那就是諸法相通,兼融并蓄,自然而然,萬法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