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的這個想法,真的好大膽啊!
周威明想都不敢想。
全世界的芯片工廠,即便敢想也不敢做。
因為,難度太大了!
想要做芯片,就要有晶圓棒,晶圓棒做得越大,切出來的晶圓片就會越多。
全世界的芯片巨頭都想將晶圓做得大一些,可現在能做到最大的極限也只是12英寸。
從4英寸升級到6英寸,到8英寸,再到12英寸。
晶圓棒,已經20年沒有升級了,是的,12英寸的晶圓棒也已經是20年前的技術。
足足卡了20年,都沒有再升級。
技術難度確實很高,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成本太大了啊!
一條18英寸的晶圓棒生產線,就要100億美金,是的100億,美金。
這還只是晶圓廠的成本,產業線上下游,所有生產設備供應商跟著一起升級,起碼要投入1000億美金,是的千億,美金。
即便是三星那樣財大氣粗的,都不敢玩18英寸晶圓棒。
周威明驚訝,呆呆地看著陳耀好長的時間。
陳耀將手里的12英寸晶圓棒放下,臉色輕松道:“怎么,很驚訝嗎?”
“能不驚訝嗎,上千億美金的成本啊。”周威明的眉頭都皺了起來。
不是開玩笑的,真要是這么做,分分鐘會拖垮公司。
雖然傳奇軌跡的資金儲備充足,可如此龐大的資金也是承受不起的。
陳耀走在生產車間,說道:“所謂的上千億美金成本,只是西方的統計數據,放在我們國家,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華夏有著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同樣的商品,放在華夏生產,成本就是比西方國家低許多。
一艘大型海洋運輸船,在米國生產要一億美金,在華夏一千萬美金就能搞定。
陳耀認真估算過,U實際的成本真沒有上千億那么多。
過去的幾十年,都是米國主導世界芯片行業的發展,從6英寸,到8英寸,再到12英寸。
陳耀就要扭轉這一局面,爭取做出全世界第一條18英寸生產線。
什么科技產品,可以20年都不升級?
晶圓棒20年都沒有升級了,本來就不正常,問題在于哪家公司敢率先站出來,帶頭做這件事而已。
英特爾,三星曾經想過,也試驗過,最終被那恐怖的成本嚇怕了,最終項目流產。
陳耀吩咐道:“你聯系國內上下游,所有芯片生產設備供應商,我要召開一個會議。”
說做就做,周威明也知道他的風格,只要他決定的事,誰也改變不了。
再說,他有信心做的事情,印象中從來也沒有失敗過。
周威明跑回辦公室,打電話去了。
陳耀走出了廠房,摘下了口罩,看看時間也是吃午飯的時候。
半個小時后,他一個人默默坐在辦公室,桌上放著一杯綠茶,茶杯飄出淡淡的煙氣。
喝下一口茶,放下茶杯,陳耀立刻打開了手機上的宇宙U盤,在里邊搜索數據。
之所以成本高,很大一個原因是研發成本,人力、時間都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而且研發的過程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