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采集火星樣本,回到車上做研究,給地球上的觀眾做科普直播。
好吧,不可能真的直播,火星到地球最短的距離也要5500萬公里,數據的傳輸是有明顯延遲的,縱使如此,依舊能吸引全球許多觀眾的觀看。
他的勇敢自信,不怕犧牲的精神可以很感人。
他在火星上的生存,每一個片段都會記錄下來,傳回到地球,感動著每一個國人,甚至每一位地球人類。
寫到故事的最后,有一個大的問題,究竟要不要讓美國參與營救行動?
陳耀看過的那本《火星救援》,美國請求中國援助,最終中國提供了太陽神推進器,讓美國的飛船將主角從火星營救了回來。
中國有這種救援精神,但美國不一定有,即便它愿意幫助,也會收取一筆巨額費用。
再說,那本小說里,美國之所以要尋求中國的援助,是因為技術的不嚴謹才會導致發射失敗。
而中國的航天會更加嚴謹,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遇到問題還是要靠自己找解決辦法。
所以,陳耀自己寫的這一本,沒有美國出場,全都是靠自己國家的科技力量將宇航員營救了回來。
當宇航員李勇勝返回地球,踏足神州大地,舉國歡騰!
這一幕直播到了全世界,全球數千萬人為他喝彩!
世界的英雄,民族的驕傲!
花了足足一個星期的時間,陳耀宅在家里寫書,終于完整地將整個故事寫完了。
走的是實體書出版,篇幅不算很長,寫起來也不用耗費太多精力時間。
這書說是《火星救援》,還不如叫《直播火星求生》更加適合。
救援的那部分的劇情很短,大部分的劇情都發生在火星,寫主角怎么通過自己的知識在火星存貨下來。
從劇情、科學嚴謹性,人物等等都跟原來那本《火星救援》很不一樣。
所以,陳耀認真考慮過后,書名改掉,叫《火星求生》。
《火星求生》的IP價值可以很大,除了實體書出版,還可以拍攝電影、動漫游戲。
當然,光是實體書出版,它的版稅也會相當的可觀,接下來就要投稿出版社。
正巧,放在桌上的手機鈴聲響了,屏幕上顯示老羅,不是那個直播帶貨的那個,是出版社的編輯老羅,真名羅坤。
陳耀立刻接通放在耳邊,立刻聽見了羅坤的高興聲音傳來:“聽你說,你的新書已經在寫的對嗎?”
如今的陳耀已經是國內著名的頂級科幻作家,可自從寫完《我的流浪地球》之后,再也沒有了下文。
羅坤都擔心他是否從此封筆不寫了,前些天在他的公眾號看到他在準備新書,讓他激動非常。
陳耀笑著回應:“是的,已經搞定了,正想找你完成出版的事兒。”
兩人約定了見面的地點,就在附近的奶茶店。
陳耀整理了一下稿子,然后用打印機將稿子打印了出來,隨即起身走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