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使臣韓非入秦,攜韓王旨意,意在求和。
秦王嬴政為了接待韓非,甚至還專門舉辦了一次國宴。
秦王歷來厭惡繁文縟節,這是廟堂諸多朝臣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情,除了早先齊王入秦之時舉行過一次國宴外,嬴政很少舉行大規模的國宴,而今卻未韓非破例,實在是罕見。
這不免讓不少人多看了一眼這位韓國入秦的使臣。
韓國使臣韓非,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呢?值得秦王如此青眼相加?
真相如何,旁人并不知道,除了嬴政和韓非二人之外,唯有當初和嬴政一道經歷過新鄭之事的一些人知道。
國宴當日,咸陽在國大臣悉數出席濟濟一堂,韓非案座與嬴政遙遙相對。
韓非身著一襲老式韓服,這是他從韓國出行時穿的衣衫,他看著不遠處的嬴政,神情平靜,但心頭何嘗沒有感慨呢。
數年之前,新鄭一會。
嬴政還是一位受制于文信侯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的年輕秦王,處在兩者之間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甚至于,連國之兇器羅網都被人用來對付這位年輕的秦王。
如果說自己當時在國內和夜幕和姬無夜等人對抗是艱難的,那么這位秦王的處境就是如履薄冰,比自己更難許多。
然而,僅僅數年過去,誰也沒有想到當年初見時的那位年輕秦王竟是已經擺脫了禁錮,困龍升天,如今的自己,乃至整個韓國,都不得不看他的面色行事,仰其鼻息生存。
他當然知道今日嬴政擺出國宴的意圖所在,若是僅為自己出使一事,而舉辦如此宴會,當然是不可能的,先不說此番本就是韓國主動向秦國請和,就憑區區韓國使者的身份,也著實難以讓秦國,讓秦王放在眼里。
所以,嬴政的目的,自始至終就不是迎接韓國使臣韓非,而是為了招待那位寫出了《韓非子》的韓非。
韓國使臣韓非,《韓非子》的作者韓非,這是同一個人。卻代表兩種不同意思。
想不到數年過去了,嬴政依舊沒有改變招攬他的想法,可惜,一如嬴政的未變,他也沒有改變最初的想法。
宴會開始的過場一一走過,在進入正題之后,韓非驀然起身,在旁人的注視之下,來到嬴政身前,向著嬴政深深的作了一揖道:“韓國使臣韓非,奉韓王之命,向秦王請和!”
說著,他從衣袖之間掏出了一卷布帛,此乃韓國之國書,不曾想他沒有等到朝會之時再拿出來,而是率先在今次國宴之中拿了出來。
嬴政眉頭微微一皺,隨即示意身旁的趙高將國書拿過來,拿到國書之后,嬴政將其攤開,隨意的看了一眼,不得不說,韓國開出的條件倒是不錯,金銀錢飾不說,甚至還愿意割地求和。
只不過,嬴政卻并不為之所動。
若是僅僅因為韓國割地的話就答應他們的求和的話,那么滅了韓國,盡取他們國土不是更好嗎?
縱然嬴政很賞識韓非,但韓非是韓非,韓國是韓國,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他不會因私而廢公,因為韓非一人而放棄整個大秦的大業。
又將國書遞給了一旁的趙高,嬴政對著韓非說道:“今日乃是為先生接塵之國宴,此事日后再提。”
他不想因為國事而敗了當前興致。
韓非卻是一個執拗的人,他不為所動,向著嬴政拱手,態度堅決,語氣鏗鏘:“還請秦王察微知著,韓國,不可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