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以往的李信,或許真的會踏入項燕布下的陷阱之中。
但那是以往,須知,如今的楚王乃是熊啟!
這位昔年被稱為昌平君的人曾經是秦國的右相,和李信關系極好,李信對他很是熟悉,反過來,熊啟對他也是極為熟悉。
面對這樣一個敵人,李信必須慎重再慎重!
更重要的是,在李信率大軍突襲楚國淮北之時,就有一個穩如老狗的人在人護送之下,帶著一份卷軸來到了軍中。
哪怕李信再狂傲,面對王上的旨意,也不得不遵從,而后配合起這位。
這位來到李信軍中的人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到來之后,也沒有去更改李信最初定下的攻楚計劃,相反,讓李信盡情發揮,唯有如此,才能夠引誘暗中之人入甕。
于是,李信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楚國諸多城池。
這讓暗中來到李信軍中的人都不由感嘆,至少就奇襲攻城這一塊,他是不如李信的。
他打仗向來都是穩扎穩打,換言之就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也是因為穩的緣故,他很少主動去冒險,自然也會錯過不少機會。
不過,在李信即將渡過淮水,攻向壽春之時,他還是根據過往的經驗洞悉到了一些東西,于是乎,才有了李信臨門一腳突兀退兵一事。
此事固然讓李信難以接受。
然而軍令如山,他也不得不遵從。
眼見得李信突兀退兵,同樣難受的還有包抄在李信后方的項燕。
因為擔心項城之外的秦軍看出什么端倪。
此番包抄李信后路,項燕并沒有帶太多的兵馬,只有四萬余人,看起來人數倒是不少,然而和李信麾下將近二十萬的大軍比起來,著實是算不上多。
之所以帶著這么些人,為的就是打李信一個措手不及。
途中,他有很多次可以襲擊李信的機會,卻一直沒有實施,并非他不愿,而是他想要等到壽春一方的大軍正面對上李信之后,在他們和李信交手之時,再現身出來,截斷李信的后路。
眼下李信還未對上楚國貴族的大軍,就先行撤退了,如果讓他退至那些已經被秦軍攻陷的楚國城池之中,據城而守,正若是那些失地,就將白白送給秦國。
“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呢?”
項燕有些想不明白,向來喜歡冒險的李信突然變得穩重了起來。
但他也明白,不能讓李信就這樣安然撤離淮北之地,否則的話,楚國只能吃下這個大虧。
哪怕他所統率的,處在李信后方的這只軍隊只有四萬余人,但若是全力以赴,拖延住李信的步伐,還是能夠做到的。
只要把李信拖在這片平原之上,等到壽春那邊十余萬大軍趕來,兩面夾擊,李信又是深入楚國腹地作戰,糧草供應不及,其結果,只有敗亡一途。
做出了決定之后,項燕的軍令很快就傳達全軍。
于是,在李信統帥著將近二十萬大軍返程途中,突兀出現了一只楚軍,這只楚軍的旗號赫然——“項”!
在見到這只從后方突兀出現的楚軍之后,秦軍也好,李信也罷,都不禁悚然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