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了多年的齊國大地終于開始亂了,一場浩蕩的風云驀然生起。
先是秦將王賁率八萬大軍于正面向著齊國攻伐,齊軍難以抵抗,紛紛潰敗,秦軍在齊國境內肆虐,如入無人之境。
又有蒙恬率兩萬秦軍從水路進軍,于即墨登陸,直接威脅著臨淄的安危。
若只有這樣也就罷了。
也是在這段時間,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五千盜匪,喊著‘齊王昏聵’之類的口號,在齊國境內流竄,搞得齊王威望大跌。
內有賊寇,外有強敵,內憂外患,莫過如此……或許是壓力太大了,齊王建竟是因此而病倒了,但有些人,卻不會因為別人生病而心生憐憫,放棄針對于他。
比如后勝……在齊王建病十余日后,收到蒙恬大軍即將兵臨臨淄城前的消息后,又一次進了齊王宮。
或許,這也是最后一次。
在大軍壓境,內有內憂,外有外患的形勢之下,伴隨著后勝進宮,一切方才開始,就已經急劇落幕了起來。
齊王,終究還是在巨大的壓力下投降了。
一如原本的歷史那般,或者說,從秦國開啟一統天下的歷程,直至此刻,歷史方才是再度走到了原本的軌跡之上。
沒有任何抵抗,王賁和蒙恬收復齊國的過程平和得令人發指,當兩路大軍匯集,共同來到臨淄城時,見到的只有主動打開城門,投降的齊王建,以及早在城內等候多時的相國后勝。
至此,齊國覆滅。
它的覆滅,同樣也是出乎了天下很多人的意料,讓很多反秦份子,五國矢志復仇的余孽錯愕不已,又很是不甘心。
隨著五國先后覆滅,五國的封君、卿大夫、軍官、士兵、游俠,幾乎都跑到了齊國,那里儼然成了反秦勢力最集中的區域。他們早已經卯足了勁,就等著齊國與秦國交戰,然后投身齊國軍旅之中來同秦國決一死戰,卻不料齊王連抵抗都沒就降了。
但仔細想想,這又不是什么難以預料的事情。
對于已經覆滅的五國勢力而言,他們希望借助齊國來和秦國決戰,卻沒有想過齊國愿不愿意與秦交戰。
先不說當今天下東方六國已經六去其五,只剩下一個齊國,與秦交戰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又有齊相后勝,連接受秦國的賄賂幾十年,這幾十年來正是靠著他在其中斡旋,齊國才會坐視諸侯相繼滅亡,齊王建繼位以來齊地未遭戰事,兵甲不修,百姓不教,就算齊國想要與秦國一戰,也沒有那種能力,可以說,秦國能夠不戰而滅齊國,后勝居功甚偉。
反倒是那些五國殘余勢力,指望著齊國來對付秦國,才是可笑至極。
……
灞水流淌不息,灞橋橫亙其上,連接灞河兩岸。
這一日,數千人聚集在灞橋邊,觀看齊王建入朝于秦的盛況。
他們當中有過路的行人,也有本地的農戶,眾人都很興奮,對著陸續踏上灞橋的公子王孫、宮人女婢、高挑齊女、群臣百官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