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小鎮上望這里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但是現在看到的是滿眼青翠,無數山澗樹木把一個綠字,詮釋成無數種色調,向他們這些設計者展現了大自然的無邊想像力。
啾啾,嘰嘰!
各種聲音的鳥啼就在他的耳邊想起,隨眼一看就能看到幾只不知名的鳥兒在樹枝上跳躍著,有些個頭大身體重的,跳躍的同時還可以帶出樹枝上掛上的霜,抖出一捧白色。
灰色的松鼠也常跳出來,搶奪人的視線。
一時間讓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覺得眼睛都不夠用了。
做設計,做創造性工作的人,大多不乏孩子氣,也不缺對于大自然的親昵與尊祟,很快這些清醒的原畫師,動畫師們就被這大自然給吸引了。
“快看,快看,鶴!”
隨著兩聲鶴唳,所有人的目光轉向了天空,十幾只鶴緊緊的貼在一起展翅而飛,修長纖細的身體,美的讓人不知道說什么好。
“這是白鶴么?”有人問道。
村里的老人則是回道:“不是,這是灰鶴,咱們村有三種鶴,灰鶴最多,還有赤頸鶴,極少能見到仙鶴,不過你們在這里住幾個月肯定能看到它們”。
“丹頂鶴?”有人一邊搭手望著頭頂的鶴一邊問道。
“學名叫丹頂鶴,我們這都叫仙鶴,以前這里是沒有這些的,都是這幾年過來的,可能是喜歡咱們這邊的溫泉,還有冬天也不結冰的溪水,水里的魚幾也多,足夠它們混飽肚子的……”老人滔滔不絕的說道。
說完,老爺子話風一轉:“不過你們可別招惹它們,它們都是小流氓,鳥中的小痞子,別看長的好看,它們要是看到你抓魚不喂它們,還會啄你呢”。
“真的?”
聽老爺子說的有趣,很多姑娘們都支愣起了耳朵。
“那可不是真的?到了村里之后小動物不少,不過你們不要喂它們,你要是喂熟了,手里的東西拿不住的,而且它們也就不會去捕食了,長久一來它們適應自然的能力就下降了……”。
“您還懂的挺多”。
老爺子笑道:“都是過來的文化人說的,我們知道但是沒有人家總結的那么好”。
一開始的時候鄉親們也會隨手喂一下,這一喂久了才發現,這些野生動物慢慢的不怕人了。
這不怕人就麻煩了,野鹿能悠然的進莊稼地里吃麥子,野貓也可以躥進家里來叼魚拽肉。
既然從人類那里獲得食物更簡單,它們為什么要給自己找麻煩呢,于是有些東西就不打獵找食了,在村里混就可以了。
最后還是桑柏看著不過眼,讓秋收趕走了事。
經此一事,這投喂野生動物食物成了村里的一條規定。
從大城里來的這些人哪聽過這類事啊,一個個聽的津津有味。
“喏,那就是我們村子了,看到沒有,有個像是帽子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咱們村水塔,看到這個就到我們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