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跟劉雪的名字有兩個字是完全相同的,但卻多出了一個字,她叫做劉雪梅。
出身于五十年代末,就是傳說中的三年大災害時期,劉家是雙職工家庭,但在那時候也已經有一兒一女,這來的不是時候的老三,一度讓劉家十分為難。
但孩子來都來了,真讓劉爸劉媽舍棄掉又真舍不得,再加上家里老人還期盼著有個兒子,聽說兩人在考慮要不要這個孩子的時候,更是萬分反對。
于是,在艱苦的五十年代末,劉雪梅出生了!
出生在那個在后世有名的三年自然大災害時期,出生后因為家里缺糧,劉媽的奶水僅勉強維持了兩個月不到,剩下的時候就只能靠著米湯勉強活下來。
艱難的******結束,劉雪梅也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了下來,盡管生的比哥哥姐姐同齡時更加瘦小,足足三歲說話走路都不是特別利落,可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情況下,她能夠好好的活著,都足以讓劉家人滿足了。
可能因為從在劉母肚子里這個孩子就不容易,做為女孩子,還是排行第三,劉雪梅在劉家雖然沒有獲得太多的偏愛,可至少也比同樣家庭情況的孩子們獲得的待遇公平一些。
即使后面艱苦的環境稍微改變,劉家又增加了兩個弟弟,對于這個苦命的老三,劉父劉母也還是沒有太過于忽略!
廠里的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們上學基本都會偏早一些,劉家為了讓孩子們留城的機會大一點,夫妻倆咬緊牙關把孩子們都盡力供到能上學的極限。
即使如此,在這樣的大時代之下,劉家的孩子們還是面臨著需要一一下鄉的狀態。
最初劉父劉母也想過把工作讓給前面的兩個孩子,后面的三個小的還在上學,后面說不定可以慢慢想辦法。
但考慮到家里三個弟弟妹妹的開銷,劉雪梅大哥高中一畢業,就立刻填報了下鄉自愿。
劉父劉母知道又是擔憂又是難過,但卻什么也不能說,甚至在外面還不能表現出傷心來,這樣的時代,去支援農村建設是光榮的。不要說大兒子已經高中畢業暫時沒有工作單位接收,就是很多才初中畢業不讀書的,都在各種強制條件下下了鄉。
而且替崗雖然在這個時代普遍存在,但不管父母是什么崗位,替崗后都要從低級工資開始,家里還有四個在學的孩子,這些年來,為了供孩子們上學以及五個陸續長大的孩子們生活開銷,家里真沒有留下什么錢。
真按照劉父劉母的的計劃實行,夫妻倆其實更明白,最后可能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后面三個孩子下鄉!
有了大哥在前面做榜樣,劉雪梅二姐就早早的開始籌劃,在高中畢業后,成功的在附近的火柴廠找了一個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