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也不知道何時才有轉正的希望,但在劉家已經有一個孩子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的情況下,劉雪梅二姐成功的留在了城里。
接下來,就自然輪到了做為老三的劉雪梅,下面的兩個弟弟有一個還在上小學,距離高中畢業還有四五年,劉媽媽再次提出了讓女兒進廠去替她的工作。
雖然她是在礦廠里選礦,對于從小到大身體都不是很好的女兒來說有些辛苦,但不管怎么說,相比起下鄉的艱苦生活還是輕松很多。
劉雪梅猶豫了很久,看著每天疲憊卻十分努力的姐姐,認真學習的弟弟,以及哥哥相隔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回來的信中從來只報喜不報憂,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下鄉。
她得給家里多留一點點收入空間,這樣至少在哥哥辛苦的時候,姐姐那份臨時工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里還會稍微有點余力,可以給予支援。
這一次,劉雪梅學了哥哥,在學校畢業前組織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的時候就報了名,一拿到畢業證,就會跟同學校的其它知識青年們一起下鄉支援農村建設。
回到家里,劉雪梅才把這個決定告訴父母,堅強的劉母忍不住哭著抱著女兒,她的小女兒啊,生沒有生到好時候,從小身體都沒有養好過,農村那樣的生活,怎么能夠堅持的住。
旁邊的姐姐也抹著淚埋怨:“弟弟他們還小,現在我都有工作了,你就留下來接媽的班啊!”
兩個年齡還小的弟弟也跟著點頭,因為當時城里供應十分艱難,劉媽媽又生了老三,接下來養了好幾年才生下小的兩個。
現如今,一個剛上初中,一個還在小學,劉家是下定了決心只要有書讀就一直持續下去,雖然現在學校的大環境也不是很好,小兄弟倆卻也十分認真,除了必須去參與的一些,其它時間要么去廠里的鍋爐房找找余煤,要么就跟著奶奶去糊些火柴盒。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家幾個孩子從小就知道生活的不易!
不管劉家人再傷心再反對,已經報了名的下鄉知青就很難有再留下來的機會了。
等到學校統一出發的時候,領了畢業證只在家呆了兩天的劉雪梅跟同學校的其它人一起上車出發了。
在上車時,劉雪梅就發現,除了他們這批在學校統一報名的時候就已經報名的下鄉青年之外,廠區里,學校里,還有很多原本并沒有打算去下鄉的人也同樣坐上了出發的火車。
劉雪梅心中明白,這些人,就是那些家人或者自己并不愿意去下鄉做知青的人,最終卻不得不踏上與他們相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