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知青娃子速度還可以,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吃苦的!”田地里,遠遠聽到坡上大青牛那熟悉的叫聲,大家忍不住議論了起來。
大槐村也不是每一年都會有知青過來,但平均兩到三年,肯定會有一批。這一年一年積累下來,也讓這樸素的村里人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知青。
真正能做事的……很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放棄了希望。
唯一能夠期盼的,也就僅僅只是稍微能吃點苦,別那么找事兒就已經很不錯了。
劉雪他們一行人不知道田野里的人們已經在觀察他們的,下坡路雖然沒有上坡路那么艱難,卻要走的更小心。更何況,從山上好似能夠一眼看到村落,真正的走下去,卻還是費了不少的時間。
趕車大叔并沒有棄幾人不顧,帶著他們一起,直接去了村委,聽到大青牛叫聲已經得到通知的大隊長已經等在村委,剛才來的最早的瘦個青年魏正陽正在跟大隊長聊天。
等到劉雪他們所有人都來了,大隊長先客氣的對大家表示歡迎:“幾位都是來自城市的知識青年,感謝你們來我們廣大農村支援農村建設……”
這套話大隊長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閉著眼睛都可以一字不改的念出來。
等到簡單的歡迎結束,大隊長直接讓趕車大叔從大隊部的倉庫把知青安家費里面需要提供的糧食提了出來,一模一樣的七個袋子:“這些裝糧食的袋子是大隊部先暫時提供給你們的,你們自己把糧食收好了之后記得找個時間還回來。每個袋子里都是一樣的,你們待會自己看著拿著行!”
這也是大隊長多年迎接知青積累下來的經驗,每一個下鄉支援的知識青年都會有一筆叫做安家費的費用,這些費用一般用來給接受知識青年的村子里建知青點以及提供知青前面三個月的伙食等等。
這些年來為了這筆錢,全國各地不知道有多少知青跟村子里都會鬧出不少矛盾,大槐村附近有的村子里鬧的大的,甚至被鬧的直接把錢全部都給這些知識青年過。
但是接下來肯定是完全不管,不管是吃穿住用,什么都跟村子里無關,最后知青沒有討到好,村里也不見得好到哪里去。
畢竟現在知識青年下鄉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狀態,雙方這樣一直不可協調,肯定多少會影響生產。
那些下鄉的知識青年,最少也有初中文憑,拿起筆桿子,再加上在城市里去的那一套鬧革命,還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吃的消。
分好了糧食,趕車大叔又帶著牛車帶他們去了知青點。知青點位于村子最中心處,那里曾經是被斗的地主家的大宅院。宅院外有一棵足有幾百年的大槐樹,大槐樹的樹桿都足足要幾個成年壯漢才能環抱。
在大槐樹的另外一邊,則是一塊巨大的平地,平地壓得十分結實,寸草不生。這就是收獲時用來晾曬糧食的地方,位置也就處在大隊部后面而已。
“我們村的名字就是由這棵老樹而來的!”趕車大叔路過大槐樹的時候,摸著大樹粗糙的表面對幾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