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來了農村,就不可能會有閑人的!
“會的,柴火灶我會燒,炒菜做飯也會一些,別看我瘦小,力氣我也不算太差。”劉雪說的比較謙虛。
柴火灶是她前世在農村燒習慣的,前世的時候劉爸爸劉媽媽很早出去拼博,家里就剩下老的小的,劉雪是很小的時候就要幫忙劉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像燒火、送飯、喂雞、割豬草、撿給雞吃的螺絲、挖蚯蚓、捉小魚、拔菜等等,再長大一點還能喂豬、抬水、插秧之類的,反正力氣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多的幫上家人。
聽了劉雪的回答,兩個老知青都松了口氣,剛才新來的幾個知青都已經見過了,兩個男生都不說了,能做飯的還真沒有幾個,但女生里面也同樣,那就讓他們有些頭禿了。
這些新來的知青都已經明確的表示了最初的幾個月想要跟知青點大多數人一起合伙吃飯,現如今,知青點合伙吃飯的隊伍有點龐大,分成了3個小隊伍輪班,每一個隊伍五個人,一般來說是廚房兩個人,但燒火的人要負責去地里摘菜回來。
基本上這個活不算是固定,分配到的那個小隊伍的五人誰上工距離菜地近,就會順便摘回來。
剩下的三人大多是兩男一女的搭配,女同胞基本上是負責澆菜,男同胞一個是負責拾柴,一個是把廚房的水加滿,再去自留地那邊幫忙提水,水提夠了,就要去接另外一個拾柴的男同胞。
知青點當然不只是這十五個人,實際上,在劉雪他們沒有來的時候,知青點一共22人,剩下的7人,就是吳知青口中說的自己搭伙做飯或者是跟其它人搭伙做飯的。
知青點的男女比例相差其實并不是太嚴重,但組合在一起吃飯的人中,卻是明顯的男多女少。
這一次新知青全體愿意跟知青點的大多數人搭伙,早回來的這些老知青本來還挺高興的。
但這一問卻發現……女同胞是多了,真正會做飯的還真不多,倒有兩個說以前在城里燒煤爐子也煮過,不知道這大鍋飯能不能上手?
這些下鄉久了的知青都是做慣了活的,二十來個近三十人的伙食也沒有用太多的時間。
只是今天人太多,像以前一分了餐去各自吃有點不適合,于是吳知青做主,先在村委去借了三張大桌子過來,準備今天晚上也算是知青點的小聚了。
宋建國帶著唐向軍兩人借回來桌子時,也帶來了村委的大隊長以及村支書,大隊長劉雪他們下午來的時候見過,比較嚴肅,但村支書卻是和善的人。
他提著兩人的口糧進來,笑道:“我們倆也一起湊個熱鬧好了,菜是沒帶,我們就啃著饅頭,最多沾一點你們的菜汁。”
那不小的分量,明顯是特意多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