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派往雒陽的人,先是去拜見了陛下,并且告知了他高句麗將敗的消息,就連高句麗王身死的消息也一并告知了天子,天子聞言大喜,幽州之外的強敵,只能勉強算一個高句麗,如今高句麗已平定,只怕幽賀之地,能得到一段很長的發展機會。
士卒又告知了張溫的上奏,請求天子,是否能夠暫時將高句麗王身死的消息隱瞞住,好讓太尉能夠徹底的平定東方,天子瞇著眼睛,愣了片刻,問道:“太尉是想要將整個扶余一并拿下?”
士卒看到天子,本就激動的難以言表,聽到天子詢問,更是哆嗦了半天,方才說道:“不知也。”
天子大笑,說道:“你不必拘束,這些日子,你們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啊!”
“不敢...多謝陛下...”
士卒顯的有些惶恐,天子笑著,太尉想要一舉平定整個東部,他是支持的,先前,他便一直不明白,為何阿父總是攔著這些將領,無論是張溫,還是董卓,他們每次想要主動平定一些地區,阿父總是不允許的,除非是對方進行劫掠,惹到了阿父。
在他看來,與其等著他人動手之后再報復,不如直接讓對方沒有任何的機會能夠對大漢產生威脅,這樣的行為才是最好的,何況,在大漢的制度下,各方的百姓只會過得更好,例如這三韓,原先三韓各部大小君主,征伐戰事不斷,民不聊生,就連吃飯都是難題。
可是如今呢,馳道四通八達,處處耕地鐵礦,家家富裕,其稅賦甚至能夠承擔的起這番大規模作戰的大半軍費,在更加優秀,更加開明的制度下,對百姓,平民帶來的只有好處,而不會有壞處,因為孝康皇帝曾定下政策,無論是鮮卑,匈奴,羌人,三韓,大漢之內,皆為大漢之民。
他們的稅賦與中原地區是一樣的,甚至,因為他們產糧少,稅賦還要低一些,而門子學同樣對他們開放,如今門子學之內,便有不少的匈奴人與鮮卑人,他們都是習雅言,讀儒經,日后也能參與考核,若是通過,還能分派到地方為官。
孝康皇帝的這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大漢的內部矛盾,自從建寧十六年起,大漢境內很少會出現匈奴,鮮卑,或者各地蠻族出現叛亂的事情,官吏們也不敢通過逼反他們來獲取政績,畢竟王符在漢律上明確的增加了這幾條規定,違者死。
如今的高句麗,甚至是扶余,如此抵觸大漢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貴族統治者,大漢的軍事行動,只會影響到這些貴族統治者的權益,故而進行抵抗,天子心里明白,只要在平定高句麗之后,能夠讓當地的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百姓定然會忘了那甚么高句麗王,成為大漢的子民。
畢竟,大漢的各項政策,都比高句麗不知要完善多少倍,就算甚么都不做,只是將稅賦調到與大漢其余地區一樣的水平,就已經算是造福當地百姓了。
“朕知曉了...你歸去之后,便可與太尉稟告...至于他所要借的人,本身便是他太尉府的屬官,你可接去!”
聽到天子如此言語,那士卒這才大拜,告退。
隨后,他從雒陽帶著一人,極速返回高句麗。
此刻已經是熹平二年的八月了,在這個時候,其實在朝中也正在出現巨大的變革,天子漸漸掌握住了朝政,三公九卿全然是天子的心腹,建寧時期的不少老臣,如鄭玄,王允等輩,都被天子趕回了家,或者是門子學這樣的地方,鉆研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