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也是無奈的告老還鄉,在百官的針對下,他沒有辦法繼續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從始至終,曹操都沒有出手幫助他,這也是他特意吩咐的。
朝中,只剩下袁逢,蔡邕,張儉,張郃,邢子昂,崔寔,張溫,盧植這些投效了天子的老臣,其余人員全然都是朝中新人,以司農曹操為首,又任用了馬日磾為太傅,以樊陵為少府,以黃琬為司徒長史,以趙謙為光祿勛,以周忠為光祿大夫,以淳于嘉為衛尉,以趙溫為大鴻臚。
又有種拂,王偉,王升,周忠,榮邵,趙岐,許芝,丁宮,劉淵,鄧泉等新人進入廟堂的核心。
建寧年前的群臣,徹底消散在了長河之中,只能在那輝煌的忠烈堂里,才能看到建寧賢臣的赫赫功績,在地方上,將這些久經磨練的太守們調入廟堂的同時,天子又令邢子昂提拔了一群新人作為縣令以及太守等,接替他們的位置,這個時候的縣令,實在是讓人感到無比的驚艷。
首先,方才那些進入廟堂,坐在核心位置的大臣,都是在史書留名,被孝康皇帝刻意在地方上進行培養的大臣們,他們入駐廟堂,定然會讓原先有些沉默的廟堂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一點,如今便已經非常明顯了,他們都不是庸人,各個都有自己的才能。
在他們進入廟堂之后,人人都在展示自己的能力,想要坐穩這個位置,頓時,各項新的政令層出不窮,邢子昂在尚書臺勞累的夜不能寐,幾位老臣也是手忙腳亂,他們有些跟不上如今這些大臣的速度了,畢竟,他們的確是有些老了。
廟堂迎來這次的大變,早在他們的預料之中,只是,比他們所想的要提前了幾年,他們苦笑著,能說甚么呢?不愧是孝康皇帝的種麼?
看到廟堂之中出現的這些變化,天子大喜,隨后便看向了地方。
天子看著手中的列表,看著著醉入迷。
三韓相田豐,東濊太守劉備,漢中太守袁紹,賀州刺史劉虞,南陽太守臧洪,幽州刺史陶謙,北海太守袁渙,青州刺史沮授,武威太守涼茂,冀州刺史國淵,除了這些太守刺史之外,在縣令的配置上,王烈,司馬芝,鐘繇,王朗,顧雍,張范,逢紀,管寧,王修,徐奕,滿寵,郭圖,韓浩,董昭,劉燁,呂虞,呂常....
縱然一觀,全是天書之中能夠留下姓名的賢才,最次都是日后的兩千石啊,這些人作為各地的縣令,讓天子都不由自主的渾身顫抖著,忍不住的大笑。
熹平二年,朝中朝外,人才濟濟,他們的上任,讓整個熹平二年都變成了充滿了活力的一年,朝中出現了大量的政治舉措,有關耕田方面,有關官學方面,有關水利方面,就連袁逢也不再那么的勞累,他的府中諸官吏,便有曹操,華歆,陳宮,審配,許攸,荀諶等等的賢才...
袁公原先還有些瞧不起他們,誰知,他們趕來之后,袁公頓時清閑了下來,甚么也不必去做,看著他們便好,若有事不明,他們還會詢問袁公一二,到后來,就完全不用袁公干涉了,這讓袁公心里實在不好受,有些酸苦,其余地方也大多如此。
尤其是司徒崔寔,麾下更是人才濟濟...毛階,黃琬,荀彧,荀攸,袁胤.....
崔寔也有些搞不懂,莫非在建寧年間,孝康皇帝便開始了對這些人才的培養麼....
朝中諸事且先不提,在地方上,這些縣令們也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朝中的大量政策,在地方上得到了很好的執行,有的地方,甚至還自己進行了改進與完善,沉穩的局勢頓時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