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不必以巡游之法,直接令公孫將軍,黃將軍,荀將軍前往諸國,要他們歸效便可,不從者國除,如今之倭島,再無能與大漢抗衡者,不可久拖,當以速決,以如今之軍力,若是久居倭島,耗費物資巨大,不如迅速解決大事...”
聽到荀攸這么說,劉默點著頭,看著劉備,說道:“便依荀君所言。”
荀攸又讓大儃都與他們一同隨行,解決言語之事。
次日,劉備也就沒有久留,直接離開了倭奴國,天上,還是滴落著小雨,朦朦朧朧。
公孫瓚帶著他那看起來便威武不凡的驍勇營,黃忠率領劉備麾下的郡縣聯軍,而劉備也一同跟隨,在離開之前,荀攸又再三囑咐,一定要徹底震懾諸國,讓他們失去抵抗的全部心思,公孫瓚一聽,心里便有了謀劃。
至于黃忠,則是不參與諸事,他只負責戰事,劉備跟在他的身邊,難得有這般行軍的機會,劉備自然是沒有放過,一路上都在跟黃忠請教行軍諸事,包括一些打仗的知識,黃忠雖寡言少語,不過,也沒有對劉備推辭,劉備詢問之后,他也是一一講解,為他解惑。
后來,公孫瓚也是對此大有興趣,加入到了他們的談話之中,當然,劉備是沒有甚么發言權的,他只能聽著公孫瓚與黃忠爭辯,公孫瓚與黃忠,行軍風格是截然相反的,黃忠認為,作戰之中,還是應讓步兵為主,日后的作戰,可以讓步兵大量的配駿馬。
到達戰場之后,下馬作戰,因為駿馬在沖鋒之后,很難保持體力,不足以長期作戰,而且很受地形的限制,何況,日后的弓弩定然會得到增強,騎兵的作用會漸漸降低,還是應該讓駿馬成為運輸士兵的工具。
他的這些言論,引起了公孫瓚的反擊,公孫瓚說道:“公此言差矣,騎兵之利,在于其來往之速,以攻勢之迅猛,自然,戰馬的體力,一向是難題,不過,在烏桓,已經故鮮卑的土地上,有些矮馬,這些馬匹,不畏懼地形,各種食料都能喂,體力極為出色...”
“至于弓弩,弓弩發展之后,騎兵配上弓弩,來回奔襲,遠程射擊,何人能抵?”
兩人誰都說服不了誰,爭斗不休,黃忠一向沉穩,可是在涉及到了軍事方面的時候,卻沒有保持風度,很是粗暴的與公孫瓚爭執,劉備生怕他們之間出現矛盾,笑著勸開了二人,說道:“二位各有己見,何不書寫著作,如今天下有閱文館,乃是昔日王公所建。”
“大賢著作,都能入此地,抄寫之后,供天下人觀賞....二位將軍著書,一來教導后來者,二來,也可看看,何人之論,更受歡迎....”
兩人都若有所思,停止了爭執。
不過,在爭執之后,他們兩人并沒有因此疏遠,或者出現矛盾,反而,他們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弄得劉備都有些迷茫。
當趕到了第一個小國的時候,公孫瓚又將他們二人找了過來,大儃都也被他叫了過來,公孫瓚開門見山的問道:“當如何行震懾之事,讓彼歸效?”
劉備說道:“將軍不必多為,只需率大軍前往,駐扎成內,令其王君出門拜見便可....”
公孫瓚聽聞,卻是搖著頭,說出了自己心里所想,聽聞,眾人大驚,尤其是劉備與大儃都,瘋狂搖著頭,說道:“如此不可啊,將軍,如此一來,只怕一路戰事不斷,難以迅速返回...”
“無妨,區區倭島諸國,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