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仲長統,則是要單獨跟隨官吏們去施行二策,也就是與民相善之令,這是需要制定相應的律,施行四方,有諸多官吏們相助,并不算是太難。
眾人分工,這才告辭離去。
曹操的三策,屬于他上任之后,首次來樹立威望的三條政令,若是能大成,對曹操是極有好處的,不過,對于他們的施行,曹操似乎并不在意,再也沒有詢問過,完全的交予郭嘉來施行,郭嘉不同,郭嘉則是要事事都按著自己的謀劃來進行,他來回奔波著,也不忘記給各地的官吏們下達命令。
諸葛亮這些人,成為了郭嘉手里的工具,完全沒有任何的自由,只能施行郭嘉的吩咐,眾人對此很是不滿,就連諸葛亮,也是有些無奈的對周瑜說出專橫獨斷四字,他這段時日給郭嘉上的奏表,都被郭嘉駁回來了,回信里滿是對諸葛亮提議的不屑與藐視,這樣被無視,諸葛亮還算是首次了,也難怪他會如此言語。
周瑜只是笑著,說道:“東宮群臣,先前也是如此言語諸葛君的。”
諸葛亮愕然。
眾人雖都不滿郭嘉的行為,可不得不說,這位在尚書臺操勞已久,一直都在基層忙碌,施行政令的尚書令,做起事來確實要比東宮群臣都厲害的多,不僅想的周全,還能因地制宜,對每條政令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施行的很是出色,就連諸葛亮,司馬懿,在他面前也收起了自己的傲氣。
他們心里無數的謀略,可是到了地方之后,方才發現,似乎與實際有些出入,事情并不是他們所想的那般,比如諸葛亮就曾提議,希望在施行雜居令的時候,對被遷徙百姓進行補貼救濟,這提議被郭嘉駁回,他心里還是有些不滿,可是真正到達當地之后,他才發現,一則是這些邊塞地區的官衙里存糧不多,二則被遷徙的游牧民是沒有什么家土情懷,或者需要放棄土地。
他們原先就是靠著游牧為生,需要補貼的是那些未曾遷徙的耕作民,因為游牧民剛剛遷徙而來,沒有安置的時候,會有牲畜啃食農作物的情況,對本地的百姓造成了損害,諸葛亮這才閉口不言。
東宮群臣的情況,都跟他相差不多,剛開始還有些想要施展抱負,跟郭嘉比試的想法,可是到了后來就沒有這個想法了,乖乖的施行尚書令的政令就好了....
到了熹平二十年的冬季時,三策已經是完成了兩策。
首先是獸醫令之時,司馬懿從官職名錄里,找到了歷代的獸醫令,又找到了他們的門下弟子,這些人大多都是在地方上靠著醫治百姓的牲畜,或者在軍旅里醫治馬匹,這些人的數量并不少,獸醫令麾下有八吏,都是精通這方面的能人,他們的弟子不少,這四十多年里,光是獸醫令就換過近五十人。
故而數量龐大,在郭嘉的指揮下,優異者去了各個郡縣,來擔任當地的獸醫令,分縣令之麾下,而年邁者,也被郭嘉聚集起來,如太學一般的大量收招人員,進行這類的教導,好讓各地沒有空缺,故而在短短七個月的時間里,這條策令就已經是成功的完成,各地也都迎來了這種新生的官吏。
他們的成效暫且沒能看出來,不過,隨著他們人數的增加,牲畜因疾病死去的情況想來定然會減少,牲畜的數量增多,對百姓,對國家而言都是大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