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二年,元月
延康的第二年如期到來,而朝中依舊在忙碌著四大要事,分不出身來,就連朝議,也已經許久沒有召開了,這不僅是因司徒不在,更是因為群臣本身就已經足夠忙碌了,而手中這些事情還沒有做完,根本不必開朝議來商談接下來做什么,最為無奈的,大概就是天子劉熙了。
在登基的時候,他就想著,定下每一年的目標,全力為之,一步一步的完成自己心里的宏圖大志,卻沒有想到,事情往往都是比自己的謀劃要來的迅速,而問題總是出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延康元年,他本來只是想要全力行官學之事,要印刷三萬本書籍,要在大漢的每一個縣城內成立官學府。
如今,足足過去了一年,而延康元年最大的成就,竟然是寧州馳道的修建完成,這就很讓劉熙無奈了,朕上心的明明不是這個,諸葛亮與司馬懿施行官學制度,他們原先就曾跟隨劉備在各地施行官學,倒是有些經驗,他們走遍了大漢各個郡縣,除了西州,賀州,交州這樣極為偏遠的地區以外,中原地區他們都是走遍了的。
同樣的,官學的成就巨大,中原六州,每一個縣城內,都擁有了官學府邸,啟蒙教材也是印刷完成,幼童們大量的入學,雖說增加百姓的一些負擔,可是對百姓而言,這是幸事啊,從古至今,哪戶百姓的孩子能夠入學的?能夠識字的?幼童們大量的入學,也都學習起何子所編寫的啟蒙教材。
官學在讀的幼童人數,從熹平二十三年的十七萬,增加到了如今的九十八萬,這是在一年里的變化,幼童的人數近百萬,這代表了什么?在十年之后,大漢將會擁有幾百萬的識字群體,這些人,會讓大漢的國里再次上漲,或許有一天,大漢的百姓都能識字,到了這個時候,真不知大漢的國力會達到什么樣恐怖的地步。
在官學的事務上,諸葛亮與司馬懿平分秋色,兩人暗地里的斗爭漸漸轉變到了明面上,可無論從建設的官學,還是新入學的幼童來說,兩個人的政績都是相差不多的,在建設的官府方面,司馬懿稍多些,而入學幼童數量上,諸葛亮又小占優勢,不分伯仲,而他們都有一批的支持者。
經過了一年,大量的書籍得到了印刷,大漢的識字率飛速的提升,劉熙將首要目的放在官學上,不是沒有道理的,官學不像是其他的工程,他的效用,往往是日后才能得知的,元年入學的這些幼童,在延康二十年左右,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震驚天下,這就是劉熙所想的。
在元月,兩個人都返回了廟堂。
不約而同的朝著厚德殿出發,卻又在皇宮門口相遇。
兩人遠遠就看到了對方,下了車,司馬懿就猶如看到了自己多年的好友一般,微笑著走了過來,大笑著抱住了面前的諸葛亮,一副極為親近的模樣,諸葛亮也是面帶微笑,從容不迫的抱了抱他,兩人分開,司馬懿看著諸葛亮,笑著說道:“孔明啊,許久不見,身體可還硬朗??”
諸葛亮說道:“自然硬朗,我又沒有像仲達那般濫用刀兵,讓這官學盛事,都沾染上血色,我整日都是清凈處事,身子不會有事,倒是仲達,你可要多注意啊,我聽聞,在冀州,你大開殺戒,甚至還殺了幾個治學博士,這樣動怒,只怕命不久矣啊!”
“哈哈哈,沒有辦法,我沒有孔明這般的聰慧,不能靠著言語來讓他們動起來,那就只能用刀兵了,他們也是罪有應得,難不成,他們犯了錯,我還不能處置他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