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海縣,大靖的一個邊陲海邊小縣,全縣人口加起來不足十萬,緊靠著宴海西岸。
這里的土地多為咸堿地,沒有辦法種植糧食作物。
海岸線四周生長的多為一些合適咸地土壤的草本木植,又因這里是溫帶地區,水果什么的也不多見。
宴海縣不長農作物,不能種糧食,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主要靠煮海熬波和捕撈度日。
鹽屬于稀有戰略物資,價格十分昂貴,身在宴海的居民會煮鹽,按理來說這里的經濟不會差。
實則不然,宴海的海水含鹽量不高,這里百姓煮鹽方法十分古老。
即每天用茅草類蓬松易取水的草植,傍晚的時候放到海邊,等夜里霧氣升騰蒸發的時候,這些草植上就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
次日各家各戶將這些白色的浮霧收集回來,再進行蒸煮,得出來的就是可以食用的鹽。
這樣煮出來的鹽質量倒是不錯,但是效率太低,平均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頂多能煮出兩斤鹽。
鹽是國家統一收集售賣的物品,老百姓制出來的這些鹽,自己是沒有資格拿去賣的。
官府每隔半個月來統一采收一次,一斤鹽給五十個銅錢的獎勵。
按每月每家兩斤最高標準計算,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煮鹽只能賺一百個銅錢,平圴到每天只有三個多銅錢。
而大靖的米糧物價,即一斤糙米糙面也要六文錢,單靠這個,是不可能養活一家人的。
為此,宴海的百姓除了煮鹽之外,還會下海捕魚補貼生活。
宴海里的魚倒是不少,不過此地里離外面的城郡都很遠,離此最近一個縣城,坐馬車也要兩天時間,路也不太好走,捕上來的新鮮魚沒法運出去賣。
新鮮的運不出去,就只能制成魚干,魚干賣不起價錢,勞神費力的運出去,還不一定夠得上運費。
如此一來,宴海縣的居們打撈出來的魚,大多是在本地消化。
綜合這些原因,宴縣雖然能制鹽,經濟卻一點不富裕。
老百姓一年四季辛勤勞作,也就能勉強糊口度日。
海晏縣共有十個鎮子,卻只有四個鎮上有私塾,外加縣里一座官學,整個縣的學子加起來不足一千人,識字率低的離譜。
嘉和帝之所以讓岑程來到這里當縣令,正是知道他的本事,希望他能想到辦法提高鹽的產量。
奉安離宴海縣足有四千余里,岑程是六月上旬出發的,離京的時候天氣很熱,騎馬速度也快不起來,從奉安到宴海縣,他足足走了半個余月。
六月二十三,路上耗費了半個多月的岑程終于晃晃悠悠的到了宴海縣的縣城。
宴海縣的縣城面積很小,一共只有四條主干道,兩橫兩豎,總面積大約六平方公里左右。
好在廟雖小,五臟俱全,縣衙,各類商鋪米行什么的都不缺。
街道也算整齊干凈,由此可見,本地的前任縣令還不錯。
許是正午的緣故,街道上沒幾個行人,一些商鋪里的老板伙計大多坐在門口的椅子上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