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中,幾位大儒聽到還有幾篇像《三字經》這樣可以作為孩童啟蒙的經典好文,頓時就驚訝了。這就是奇才也太過分了吧,他們一篇還沒做出來,自己的學生卻能做出好幾篇來,這讓他們如何再教學?老師不如學生么?
還是一把年紀又德高望重的李綱開口道:“既然還有,就請太子殿下寫下來,給我們這幾個老頭子看看吧。有著這篇《三字經》做底,想必其他的也是飄香好文,老夫可是很期待見識一下的。”
“好吧!”老爹和老師都說了,李承乾只能寫了,一邊寫還一邊讀了出來。
“這是總結咱們華夏的姓氏編寫而成的,全文是這樣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李承乾本來想寫《千字文》的,可是《千字文》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出現了,這要是寫出來,還不貽笑大方啊,還好關鍵時刻他想了起來,不然就要丟人了。
李承乾寫一句讀一句,“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一共一千零三十四個姓氏,李承乾寫了半個時辰才寫出來。
“好個百家姓!天有情,地生根,黃河長出百家姓。百家姓,傳承出。知書達理人生行,要想成就先做人。國有魂,民有心,可謂華夏第一經。”看到李承乾停筆了,站了半天也不見疲態的老李綱大聲叫好。
聽到李綱對這《百家姓》的評價這么高,孔穎達有了不同意見:“李少師對于這文的評價太過高了吧?這只是姓氏的總結,最多只是押韻一些罷了,怎可稱為第一經?難道這比圣人所傳的儒家經典還要好么?”
“呵呵,第一只是隨口一說。不過在我看來,太子所做這篇《百家姓》,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和特別的內涵,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人了解到我們華夏豐富多彩的姓氏,對于傳承是很有裨益的,而且可以世世代代的延續。我看可以根據這篇文寫一本追尋姓氏起源的書,以供后人觀看,不要忘了祖宗源頭!”李綱撫著胡須道。
他也知道孔穎達作為孔家正統嫡系,對于維護儒家經典的地位是很堅定的。何況他自己也是儒家一派的,剛才只是有感而發罷了。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文章在好,哪怕是皇家的,孔穎達也不會承認比之自己老祖宗的好的。
不管這些文人之爭,好文就是好文,從這兩篇文章就能看出李承乾的文學功底了。加上李承乾目前一直都有“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的評價。不僅深得李世民的喜愛,而且各位老師大儒也是對他評價很高的。至于以后的那些荒唐事還沒有發生,不做評價。而且現在有了后世的記憶,那些事情也是不會再出現了的。
一直沒有出聲只是安靜看文聽文的李白藥這時躬身道:“陛下,老臣觀太子殿下的學問已經自成一家,臣能力不足,不敢繼續再教,以免壞了殿下的學問,今特請辭。”
李白藥出聲后,陸德明和孔穎達、于志寧也是紛紛出聲請辭。他們不是教不了,而是現在的李承乾就能做出這樣的文章來了,名聲必然會傳播出去,沒有相應的地位和學術成果還真不好意思稱他老師。他們也都是正直之人,不想做出沽名釣譽的事。而且他們本來也沒有教李承乾多長時間。
聽到這幾位都不要教自己了,李承乾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可是開心的不得了。心想總算是解脫了。說實話,他在后世已經上了十幾年的學了,該學的都學了,真的沒有必要每天都上課了。而且這幾天學的東西并不能使大唐變的更好,感覺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不過還沒等他高興,就聽自家老爹說道:“太子雖然有些才華,寫了兩篇不錯的文章,可是畢竟年幼,許多事情還是不明白的,所以正需要各位大力培養,避免放縱了后,荒廢了先天才華!”
“呃,父皇剛才不是說要考慮孩兒先前的提議么?”李承乾瞪大了眼睛問道。
“什么提議?”李世民瞥了他一眼警告讓他老實聽著。
聽到李世民選擇性的忘了剛剛才說過的要給他減負的話,李承乾翻了個白眼,不說話了。總不能當著自己老師的面說不想上課啊。那樣情商也太低了。
還是等過后再理論吧!
不過或許李世民也是覺得直接食言有些損失自己再小輩眼中的形象,隨后也放寬了李承乾的學習時間:“以后太子有時間就到弘文館和其他人一起學習,東宮崇文館暫時空置,作何用途由太子安排。”
停頓了一下之后又道:“進李綱為太子太師,崇文館館長,總領館務。陸德明,孔穎達,于志寧,李百藥轉為國子監博士兼弘文館學士,教授生徒學識。在東宮的原職位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