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長康疑惑的問:“羹堯,你這是要去哪兒啊??聽說皇上最近要賞賜平定蒙古的有功之臣,你是去領賞了?”
領賞?
是領罰呀!
平定蒙古最大的功臣是他年羹堯,可是他卻因為后續工作的失誤,被奪掉了撫遠將軍的封號,他不甘心吶!
姚長康又好信兒的問:“羹堯,你怎么悶悶不樂的不說話呀,去乾清宮可不是這條路啊,你這朝玄武門走是什么個道理?”
年羹堯簡直無地自容,這姚長康好像要將他剝皮了來看里面是什么芯子似的,年羹堯只能匆匆答復:“出宮。”
隨后便快步離開了…
姚長康覺得奇怪,偷偷跟在年羹堯的身后,這才發現他居然被皇上貶去了玄武門面壁思過,怕是出了什么事兒了。
想著如此,姚長康快不趕去慈寧宮,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太后…
……
乾清宮…
皇上在御案前撫著額頭發愁,蒙古只答應給一半的進貢之資,這是皇上以及所有人都沒有辦法接受的,在原來沒有平定蒙古的時候,蒙古的進奉就是現在的兩倍,怎么年羹堯辛辛苦苦打了一仗之后,進貢之姿卻只剩一半了,認識一年如此也就罷了,國庫充盈,尚能過去,可這是日后的許多年,到最后,國庫一定會,入不敷出,所剩無幾的。
所以這是一定不行的,這張奏折,皇上絕不能答應。
可是這已經是板上釘釘,上面還簽著蒙古官吏的字跡,和年羹堯的名字,自己也不能耍無賴不是?
年茉也跟著頭疼,她這二哥也心太大了,都不看看奏折里的內容就簽字的嗎?唉,興許是秀秀的離世,讓他太過難過了吧,所以才會出現這么大的紕漏。
蒙古在邊陲使用大清的土地,學習他們的技術,享受他們的成果,可是這樣,蒙古依舊不滿足,經常騷擾邊界,為了保護我朝百姓的安全,皇上只能派兵征討,把他們打服氣了,自己也耗費了許多糧草兵力,耗盡了無數的物資,這些虧損,本都應該是由發起戰爭一方承擔的,所以蒙古每年向朝廷進貢一定的物資,是必然的事情,可是這物資如果減半,對皇上來說,就是虧本的買賣。
這是絕不能接受的,所以皇上需要再派人去蒙古重新定制協議,可是派誰去呢?年遐齡如今已經年邁,姚長康又是太后身邊的人,朝廷的其它人,都是不愿意去的,畢竟去蒙古路途遙遠,他們這些高官在朝廷里養尊處優慣了,怎么能承受那樣的苦日子呢,再說了,這些官員都是怕死的,蒙古那般兇悍的部落,倘若談判不成,怕是要連命都丟在那里了。
所以朝廷上下拖來拖去,你推給我,我推給你,到最后都沒確定出個人選來,皇上也不想特意指定誰去,因為如果這個人沒有十足想去的意愿,那去了也是白去,肯定是談判不成的。
皇上愁:“朝廷官員,年歲大的不行,經不起舟車勞頓,怕是去了,而回不來…”
年茉:“那就剩年輕的官員了。”
“朝廷中年輕的官員不多,那幾個又都是貪生怕死的,怕是在談判席上,就被嚇得尿褲子了!”
皇上真是恨鐵不成鋼,他后悔自己在選拔官員的時候,沒有仔細考量他們的膽量。
就在皇上和年茉談論著,苦苦沒有結果的時候,宮外卻有人求見…
年茉遠遠的望著,就認出了這個人,是韓恒,他不是在國子監讀書嗎,怎么來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