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頭,我兩頭,一個上午,就賣了一百來頭出去,張長吉負責幫人挑豬,胡昭玲負責收錢。
老張則一邊負責從豬場往這里運豬,經過人群的時候,順便夸人家眼光好,挑的豬漂亮;還跟人家拍胸脯,強調老張家信譽第一,絕不會哄騙鄉里鄉親。
隨著挑好豬的人越來越多,張家門口的人也逐漸少了,等到最后,就剩下五六個人,圍在張家門口,看著人家將豬往家里趕,滿臉的羨慕之色,也不說話,也不肯走。
張長吉和胡昭玲對視一眼,知道麻煩來了。
先走出來的是一個六十多的老太,一身衣服雖然沒有補丁,但也洗得發白,臉上的表情帶著希冀,難為情,慚愧,看得張長吉一陣心酸。
農村就是這樣,各有各的苦。
孤寡老人沒什么保障,只能靠著種一點菜挑到市場上賣,換一點生活費。如果再有一點慢性病,基本就是苦熬日子了。
雙手抓著衣角,期期艾艾的開口道:“張家的,能不能…能不能賒一頭豬崽給我,我喂大了,一賣掉就給你把錢送來?老太婆實在是手里沒有這么多錢,就請你幫幫忙?”
其他幾個也是用同樣的目光看著張長吉,張長吉打量了一下,這幾個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農村長期勞作,身體還算硬郞,但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那種經濟條件很差的,想必都是抱著同樣的想法。
農村人見識少,但并不代表他們傻。
張長吉推出的這個病死包賠的方案,解除了他們最大的后顧之憂,只要能把豬崽帶回家,養大,一頭豬少說也有三四千塊錢的收入。
要付出的不過是買點糠麩,加點剩飯剩菜,還有菜園子里面挑出來的菜葉之類。
面前的這幾個老人最缺的是什么?
一是本金,二是抗風險能力。
風險現在張長吉出面擔下了,如果能在張長吉這里拿到小豬,喂上幾個月,就能收入幾千塊錢,可能就夠他們一年的生活費了,怎么可能不動心?
張長吉把眼睛瞟向老張,老張一張老臉也有點難受,這里面甚至還有他小時抱過他的,讓他開口拒絕,他拉不下這個臉。
但讓他滿口答應,現在豬場是兒子的,而且這不是一兩塊錢,這是幾千塊,五六個人,一個人只賒一頭出去,就是過萬的錢,他可不敢給兒子做這個主。
如果他現在拍著胸脯做保證,到時候張長吉拿不回錢來,這個賬怎么算?
不是說老人就一定守信用,恰恰相反,他們是風險最大的人群,生老病死,都有可能讓他們無力償還債務。
更有那人品惡劣的,仗著自己年老體衰,就是賴債不還,你還拿他沒辦法,打不得罵不得,搞不好債收不回來,還要賠上一大筆。
張長吉也撓頭,這種情形是最難搞的。要是張長吉長期在農村生活,他可能就能狠下心來一口拒絕了。
胡昭玲把在場的人全部看過一遍,拿出手機按了幾個字,遞到張長吉面前。
張長吉眼睛一瞇,馬上明白了胡昭玲的意思。
“大家稍等一等,我先搬個椅子,大家坐一會,喝一點水,這事咱們先商量商量,一定給大家一個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