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小麥的生長周期,因為有24小時光照,加上充足的水肥條件,從120天縮短到了30天。
這個時間周期,剛好夠傳送帶將它們從最高層,送到最低層的收割入口,也就是說,這一棟樓,從三十天前我們第一次投放種子,從今天開始,每天都將從出口收獲源源不絕的小麥。”
在場的人都是見多識廣之輩,卻也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在流水線上收割小麥的場景,一個個張大的嘴,呆愣愣的看著屏幕上一簇簇的小麥,直接被傳送帶送入脫粒機器,被處理成金燦燦的小麥顆粒,送入烘干機。
向懷云看了一會,問道:“小張總裁,能告訴我們,你們這一棟樓每天能有多少產量嗎?”
因為張長吉和張長利都在場,大家為了區別他們兩人,張長吉就叫張總,張長利大家就稱呼他為小張總裁,倒也名如其份,張長利現在的頭銜,確實是長昭農業公司的總裁。
張長利將指揮棒挪向了屏幕下方的兩排數據:“第一排是生產持續的時間,第二排是收割小麥的產量。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算算。”
“1小時12分鐘35秒!”
馬上就有人讀出了時間,另外就有人讀出了產量數據:“怎么可能?一個多小時,497噸?”
讀產量數據的是夏寧省高官張文志。
以他博士生學歷,都不用算,就能得出一個大概數字:每天產量在萬噸左右。
“詳細數據是9860噸!一年365天,產量為360萬噸左右。”
后面馬上就有秘書拿出手機,在計算器上算出了準確的數字。
在場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小麥畝產一噸,已經是逆天的產量。這棟樓是1000萬平方米,換算成耕地也就15000畝,年產15000噸,農戶怕是嘴都要笑歪了。
而他們現在聽到的是多少?360萬噸,對比15000噸這個數字,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240倍產量?”
眾人都不敢相信。
張長利則是云淡風輕:“相比耕地需要間隔,我們的通風采用的機械通風,種植密度比大田密度高出六倍,全自動化設備能保證作物吸收到足夠的水肥。
而且我們是多層種植,同樣的面積,我們的利用率是大田的十倍,光照也是24小時全天侯保持在最佳區間,240倍產量,不過是我們初步試驗的成果。我們最后的目標,是400倍。”
向懷云和張志文相對苦笑:“一棟樓兩三百億,把咱們賣了,咱們也搞不起。”
九牧建筑的李總馬上跳了出來:“實際花不了這么多,這棟樓是咱們練手的,其中很多費用是咱們開發專用機械的費用。
后面每棟樓,咱們的基建成本已經壓縮到了五十億以內,因為這種形狀規則的房子,張總需要的數量又多,我們九牧建筑開發了專用機械,以后整個工地上都看不到不一個工人,全部由機械完成。”
兩位高官搖了搖頭,向懷云說道:“我們可不敢跟張長吉競爭,鬼知道他什么時候又出個新技術,將成本再壓下去,他的房子蓋起來這么貴,成本都壓到六毛了,都和我們九牧國大田成本一樣,再便宜,我怕我們種耕地的成本都比他高,總產量還沒他高。”
兩位高官雖然嘴上這樣說,臉上也帶著笑容,眼底的憂慮卻怎么也掩飾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