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笑的沒脾氣:“你說得對,我們無所謂的,只要你開心就好。”
對方眼瞅著自己的話懟到棉花上,沒有任何的痛感,反而覺得內心有一絲絲失落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次是著了人家得道了,大伯娘哪能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既然蔡家弟妹這么說了,那我們也把丑話說在前頭,我們買牛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養牛也需要花費精力去照顧,因為有成本在,成本就是本錢,所以不可能對所有人都免費,但是,如果誰家有個急用,比如送醫院,這都是義不容辭的,不收錢,平時沒事時候,要收錢,親兄弟還明算賬呢,你們說對不對?”
“咱們先說丑話,后辦爽快事兒,只有雙方沒有什么利益牽扯,才能長長久久,這也是生意人經常用到的方法,人情歸人情,交情是交情,該怎么分,我們卓家人心里明白,我們平時的為人處世,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覺得我們可以深交的,就請按照我們的規矩來,覺得我們不可交的,那就不用來我們這兒講道理,講也沒用,沒人搭理你。”
大伯娘也不怕得罪他們誰,主要也是現在有了底氣,本來男人有本事,又有四個兒子撐腰,自己還是個潑辣貨,她怕過誰?他們家在這個村子沒有根基,屬于外來戶,沒有那么盤根錯節的親戚,就更不用怕了。
這個道理王娟也是后來才想明白的。
因為所有得罪人的話講在了前頭,所以買牛之后大半個月,都沒有人上門來借牛,而他們家的豆腐,也因為做的越來越多,花樣多的緣故,不再執拗于本村,也會去鎮子上,甚至是市里面送貨,包括家具廠那邊,隔三差五的都會要幾十斤的豆腐。
有了牛,即使大人不在家,陶毅和卓琳也能幫的上這個忙,后來就演變成了,兩個小的在家賣豆腐,妯娌倆架著牛車四處奔波賣豆腐。
原來一個月可能最多賺個十幾二十塊,現在已經量上去了、品種上去了,居然漲了一倍多,一個月四五十塊錢都不再話下,之前還說不把生意做大的,得?買牛之后,就低調不起來,一不小心就把這豆腐生意給做大了。
做大了之后,村里的這仨瓜倆棗,他們更不放在眼里了,只要村民不要太過分,都是睜只眼閉只眼的賣,如果遇上得了便宜還賣乖的,陶毅和卓琳一點不客氣,直接奪過豆腐。
“我們不賣了,你走吧,見過占便宜的,沒見過這種占便宜的方法,已經給你便宜過了,還送了這么多,你不說我們的好,還說我們豆腐味道不好,味道不好你還來買什么?誰家豆腐好,你上誰家買去啊,我們家的豆腐,以后不賣給你們了!”
卓琳小小年紀,就有了陳秋霞的風范,當時就把那老太太嗆得臉紅脖子粗,下不了臺,面對同村人的臺階,她是理都不理。
“說不賣就是不賣了,誰家做的好,誰家便宜又好吃,你就去誰家買,我們家的不好吃,以后別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