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是不在家,我和你伯娘更能靜下心掙錢干活,在家還得伺候你們,雖然你們已經長大,能分擔家里的活了,可放學回家也不耽誤替我們干活,干脆都去學校吧!”
1961年9月,卓琳六歲,卓見四歲,陶毅十一歲,被一起送到了學校,不過陶毅直接去初中參加了入學考試,一下就通過了,卓琳也不想在小學待,可年齡在這兒擺著,哪里是她不想去就行的?勉強讓她去了三年級,本來她想上五年級畢業班的,大哥二哥讓她低調點,別太張揚了,先上半年,適應適應再說。
大哥、二哥今年已經初四畢業,考上了縣城的高中,九月份就已經去學了。
三哥今年在鄉里上初二,四哥和陶毅上初一,五哥在鎮子上小學五年級,六哥小學四年級,卓琳三年級,卓見育紅班。
現在卓家已經有條件既讓孩子們上學,也能做的及家里的活了,因為除了在縣城和鄉里面上學的需要住校,周末回家,像是老五卓然,老六卓爾、卓琳、卓見四個,還是可以往返鎮子回家吃飯,回家住的,自然而然的,也能幫助家里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放學割豬草、喂雞,把鴨子從稻田里趕回來。
如果遇上了周末,家里的女人基本都是老佛爺,做飯不需要她們,做豆腐、放牛、喂豬、喂雞、放鴨子,也不需要她們,男子漢們幾乎包攬了,這大概也是她們思前想后,讓孩子們都去學校接受教育的原因吧,因為家里有牛,周末還能休息一天,所以覺得能夠承受得了,本著不耽誤他們前程的態度,就都給送到學校了。
現在他們家高中生兩個,學費每學期五塊錢,糧食從家帶,菜在學校吃,每學期吃的加工費、住的宿舍費,一共五塊,加起來就是十塊錢一學期,這就需要二十塊。
初中生三個,老三老四和陶毅,學費四塊錢,吃住自帶糧食,學校管咸菜,每人每學期四塊錢,加起來是八塊,總共二十四元。
小學生三個,老五老六和卓琳,學費三塊錢,和哥哥們一樣,自帶糧食吃午飯,學校管菜,每學期是兩塊錢,因為每天只吃一頓,不過吃的菜比初中高中要好,一個人一學期五塊,三個就是十五塊錢。
最小的卓見一學期五塊錢,就在鎮子上,晌午吃一頓,送學校一定的糧食,育紅班管吃飯,陪玩兒。
所以,半年下來,光是孩子們的學費,就要承擔六十四元,這要是放在普通家庭,那根本想都不敢去想,每個家庭能上一個都不錯了,而他們家九個孩子都送到了學校,村里人羨慕的同時,流言蜚語也傳出來了。
畢竟上半年買了牛,下半年所有孩子都送到了學校,這是什么大戶人家?
有人酸了,說一些難聽話,可也有人三觀比較正,直接笑著反諷過去。
“嫂子,你這么說就不對了,這大強嫂子家有大強哥在外面當兵掙津貼,大軍嫂子家有大軍哥在廠子里當工人掙工資,人家家里還養了牛、豬、雞和鴨,每天都出去辛苦的賣豆腐,田地里的活也沒見人家少干了啥,人家掙得可都是辛苦錢,一點懶都沒偷過,我那谷子哥要是像人家卓家人那樣勤快,你的好日子也能過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