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咋滴,這日子啊,都是過出來的,不是羨慕出來的,你只看到人家家過起來了,咋沒看到那妯娌倆起五更磨豆子做豆腐啊?每天都是一個人去賣豆腐,一個人在家招呼滿院子的牲畜,那賣豆腐做豆腐可都不是啥好活,豬牛雞你不喂它也不會長肉,別頭發長見識短的說出來丟人,好好把你家的事兒管好,比啥都強。”
……
妯娌倆每天的生活充實,干活都夠她們忙活了,哪里有時間東家長西家短啊,這些八卦都是過來買豆腐的婦女們,跟她們學的話,對此,阿娘一般都是一笑置之,不予置評,與其浪費口水和這些人計較,還不如蹲下來多挑一會兒豆子呢。
鎮子上的小學并不大,還都是毛坯房,統共就三間教室,一二年級分一間,三四年級分一間,余下的那一間是五年級,也是老師的辦公室,老師也就只有三四個,加上校長、做飯的,教職工也就八個人,真的濃縮就是凈化了,特別讓卓琳無語的是,講課都是用方言。
得虧她來了兩年,多少能聽得懂了,但還是無比懷念老師們用普通話講課的時光。
宿舍一共四間,還都是特別大的那種,一間女生,一間男生,余下的兩間是學校老師男女分開,說是老師宿舍,其實也是辦公室吧,有時候在五年級教室,有時候就在自己住的地方,這得分時間兒。
這里上廁所要跑到操場的角落里,課間時間非常隨心所欲,通常都是孩子們看到做飯的大爺拿著鐵棍朝鐵鐘走過去了,就知道該上課了,然后趕緊往教室跑。
也沒有自來水,院子里有水井,吃飯打水都得轉動繩子往上搖,那個地方平常都上鎖,因為有井,只有需要水的時候,才會打開,就怕有年齡小的孩子掉下去。
但是卓琳看了,一年級的孩子,比她大的多的是,有的十來歲了,才來上一年級,井口就能容得下一個木桶,她覺得根本就沒必要,以前的孩子,六歲半可能就上小學了,可是現在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平均,大部分家長都是覺得,上個小學,認個字,算個數,不當睜眼瞎就行了。
因為窮,一二年級都沒有作業本,書,每個人面前擺放一個沙盤,一根棍子,在那上面練習。
三四年級才開始鼓勵去買作業本,鉛筆橡皮文具盒什么的,但是,整個教室也就老師那兒有一本教材,孩子們手里是沒有的。
卓琳出了村子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眼紅他們家了,說真的,如果換做是她,她可能也會覺得不平衡,因為貧富差距,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