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頭條準備全力布局外賣行業的同時,團購領域則早已殺成一片血海。
支付寶與窩窩團,一個提供流量,一個提供資金,二者結合,將巨額補貼直接覆蓋到了大部分經濟發達的城市。
而面對這種競爭,藤迅與拉手網發現,已經玩膩點贊模式的用戶顯然更喜歡操作簡單的支付寶,但他們又不能直接復制支付寶的模式,因為藤迅的目的是為了給微信引流,占領團購市場只是順便而為。
如此情況下,微信也只能降低各方面的點贊數量,用更簡單的操作來吸引用戶,但這個過程又會導致補貼的間接升級,而為了防止資金過度消耗,拉手網又開始限制數量,反而導致了大量用戶收集到足夠的贊數后,興沖沖的跑到飯店,卻發現名額已經沒了。
心里一頓問候之后,不少用戶就再也不肯參與這種活動。
但無論如何,藤迅與阿里的爭斗,還是給了無數其他團購網站巨大的壓力,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消耗,背后資本的信心才是最要命的。
雖說有些風投也不認為阿里與藤迅最終會在團購領域形成雙壟斷,畢竟瘋狂補貼也是有時間限制的,等過了之后,其他團購網站仍然有自己的機會。
但問題就是,藤迅與阿里的燒錢大戰什么時候結束?現在市場上活躍的這一批團購網站,能有幾個能夠活到那個時候?
于是部分資本開始撤離,另外一部分還是處于觀望期。
然而,來自美國的一個消息,徹底打破了團購領域無數資本最后的堅持。
2011年,受困于次貸危機,整個美國的股市都呈現出低迷的趨勢,互聯網行業雖然與房貸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但總體損失之下,無數投行與股民損失慘重,納斯達克也很難獨善其身。
而就在今年年初,美國的團購巨頭Groupon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受到了投資者、股民、投行以及官方的一致支持,這是一家市場份額龐大,盈利模式清晰的互聯網企業,非常容易受到各類資金的追捧。
然而,太過順利的發展也讓無數其他巨頭眼紅,今年4月,谷歌與Facebook相繼推出了屬于自己的團購網站,同時利用自己的龐大流量,為團購業務引流。
Groupon面臨巨頭的入場,也只能選擇正面硬剛,沒有流量,那就只能采用線下宣傳的模式,同時提供大額度補貼。
然而你一家新企業,能拼得過搜索與社交壟斷巨頭?
谷歌與Facebook也相繼推出了巨額補貼,加上其他品牌的團購網站,一場與華國一樣的團購大戰在美國爆發。
不過與華國不同的是,美國的股市非常發達,對公司的任何反饋也非常明顯,特別是這些即將上市的團購網站。
9月初,市面上突然爆出Groupon第二季度因為補貼導致巨額虧損,同時還將商家的最終交易額計入自己營業額,來提高自己的數據,好為上市募集更多的資金,而這種行為,被曝光后,自然讓更多的人懷疑Groupon的前途。
后續,媒體連續曝光其他團購網站也有著同樣的行為,連帶谷歌與Facebook的團購業務被牽連。
因為競爭的激烈,所有團購網站都陷入了無窮無盡的補貼之中,部分團購網站為了吸引用戶,甚至九折賣起了汽油卡,這被媒體質疑:這與賣美元有什么區別?
華爾街極負盛名的高盛證券首席執行投資經理人科爾公開指出:
【團購網站雖然有著極為清晰的盈利模式,如果某一家企業能夠先一步徹底占領市場,壟斷所有的用戶與商家,那么前途自然不可限量。